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1.本技术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车辆。背景技术:2.自从汽车发明以来,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车与人之间的交通事故,而其中发生的碾压事故也占有不小的比例。碾压事故一旦发生,会对被碾压者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甚至导致被碾压者死亡。现有的预防碾压方案,仅考虑有车辆前方、后方的场景,没有考虑到侧方的场景,而通常车辆侧方为驾驶员盲区,发生碾压事故前后驾驶员往往没有察觉,等到察觉时行人已经被碾压。并且现有技术的一般都是通过测距传感器测量行人与车辆的距离,达到限定距离触发防碾压装置,在实际运用场景中容易产生误触发的现象。3.针对相关技术中仅仅通过车辆与行人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开启防碾压,导致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比较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仅仅通过车辆与行人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开启防碾压,导致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比较低的问题。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所述车辆侧方设置有多个红外温度传感器、雷达探测装置和安全气囊,包括:通过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所述温度判断所述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所述运动物体为所述目标对象,则通过所述雷达探测装置获取所述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所述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所述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所述安全气囊。6.进一步地,依据所述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包括:依据所述运动方向和所述运动轨迹计算所述运动物体与所述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所述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所述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依据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所述开启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7.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还设置有目标按钮,所述目标按钮用于开启所述车辆的防碾压模式,在通过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所述温度判断所述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所述车辆的防碾压模式;依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雷达探测装置监测所述运动物体。8.进一步地,在依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雷达探测装置监测所述运动物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雷达探测装置获取所述运动物体与所述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若所述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所述运动物体的温度。9.进一步地,在依据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所述开启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触发提醒信息,以对所述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10.进一步地,依据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车辆侧方的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所述开启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包括:若所述运动速度大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若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晚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若所述运动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晚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11.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开启所述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所述车辆执行制动处理。12.进一步地,若所述运动速度大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对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在所述运动速度高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所述预测函数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控制器执行上述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探测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所述温度判断所述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若所述运动物体为所述目标对象,则通过所述雷达探测装置获取所述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所述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判断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所述安全气囊。15.进一步地,所述判断单元包括:计算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运动方向和所述运动轨迹计算所述运动物体与所述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所述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所述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所述开启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16.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还设置有目标按钮,所述目标按钮用于开启所述车辆的防碾压模式,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通过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所述温度判断所述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之前,接收所述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所述车辆的防碾压模式;第一开启单元,用于依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雷达探测装置监测所述运动物体。17.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依据所述触发信号,开启所述雷达探测装置监测所述运动物体之后,通过所述雷达探测装置获取所述运动物体与所述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第二开启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所述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所述运动物体的温度。18.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触发单元,用于在依据所述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所述开启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之前,触发提醒信息,以对所述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19.进一步地,所述确定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启模块,用于若所述运动速度大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第二开启模块,用于若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晚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第三开启模块,用于若所述运动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晚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20.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在开启所述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所述车辆执行制动处理。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启模块包括:标定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所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开启子模块,用于在所述运动速度高于所述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所述预测函数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开启所述安全气囊。22.通过本技术,采用以下步骤: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仅仅通过车辆与行人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开启防碾压,导致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比较低的问题。通过对车辆侧方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获取目标对象的运动参数,通过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以避免碾压事件发生,进而达到了提高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的效果。附图说明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2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25.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示意图;26.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一;27.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选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28.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的示意图;29.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33.下面结合优选的实施步骤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34.步骤s101,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35.具体地,本技术提供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车辆,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侧方设置有多个红外温度传感器、雷达探测装置和安全气囊(即图2中的防碾压气囊装置)。通过车辆侧面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红外温度传感器可以设定为多个,随时传回所测量方向的运动物体的温度,并通过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行人(即上述的目标对象)。这里是通过温度确定运动物体是否为行人,避免出现不是行人的运行物体(例如,被风吹起的垃圾)导致出现误触发车辆的防碾压模式的现象。36.步骤s102,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37.具体地,当判断运动物体是行人的情况下,利用车辆侧面的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运动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运动物体的运行方向、运行轨迹以及运动速度。38.步骤s103,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39.具体地,通过获取到的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可能造成碾压事件,当分析可能造成碾压事件时,从车辆侧方启动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可以设定为带有预制形状的安全气囊,如图2所示,使用安全气囊(防碾压气囊装置)是因为安全气囊生效快,能够及时展开,填充车下空隙,带有预制形状是为了能够确保充分填充车下空隙,且对行人有向远离车辆方向推开的力,保证行人远离车底。40.综上所述,通过对车辆侧方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获取目标对象的运动参数,通过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以避免碾压事件发生,提高了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41.如何根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对于本技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中,采用以下方式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包括:依据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计算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42.具体地,通过运动参数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计算得到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夹角值,将目标夹角值与预设角度(例如,45度)进行比较,如果目标夹角值小于45度,则判断运动物体和车辆没有接触风险,碾压事故不会发生,如大于45度,则判断运动物体和车辆有接触风险,碾压事故可能发生。在碾压事故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将运动物体的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例如,2m/s—4m/s)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最后根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根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未展开时卷曲在车辆侧边,如接到开启指令,则迅速展开填充车底与地面之间的空间,防止行人卷入。43.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准确判断运动物体的运动趋势,进而准确判断运动物体是否存在与车辆接触的风险,提高了开启安全气囊的准确性。44.在一可选的实施中,车辆上还设置有目标按钮,目标按钮用于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接收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若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45.具体地,车辆的驾驶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通过目标按钮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当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时,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车辆侧方的运行物体。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灵活使用防碾压模式,提高驾驶员的体验感和满意度。46.通过雷达探测装置可以准确得到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当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值(例如,2m)时,再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这样的方式,避免红外传感器一直检测车辆侧方运动物体的温度,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47.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确定判断运动物体和车辆有接触风险,即碾压事故可能发生时,同时触发提醒信息,以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例如,通过仪表、声音等方式提醒驾驶员存在碾压事件。48.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车辆的外部灯光、声音提醒周边车辆、行人可能有碾压事件发生。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避免碾压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49.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根据对比结果,确定车辆侧方的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若运动速度在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二预设时间晚于第一预设时间;若运动速度小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三预设时间晚于第二预设时间。50.具体地,如果运动速度高于预设速度范围的上限值时,说明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很快,需要尽快开启安全气囊,例如,立刻开启车辆侧面的安全气囊。如果运动速度在预设速度范围内时,说明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适中,可以在30ms(即上述第二预设时间)后开启安全气囊。如果运动速度低于预设速度范围的下限值时,说明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慢,可以在40ms(即上述的第三预设时间)后开启安全气囊。51.通过上述步骤,根据运动速度灵活设置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提高安全气囊被开启的准确性。52.为防止行人因撤离速度较慢而被车辆碾压,在开启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车辆执行制动处理。53.为了更加准确确定开启安全气囊的时间,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中,采用以下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对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在运动速度高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预测函数确定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54.具体地,对车辆进行试验测试,对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反复详细多次标定,形成预测函数和对应的曲线,根据预测函数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通过预测函数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55.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可选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一。第一步,对车辆侧方的运动物体进行监控,通过红外测温传感器检测运动物体的温度,通过温度分析判定运动物体是否为行人。通过毫米波雷达探测装置得到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轨迹、速度;第二步,当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轨迹、速度进行分析,确定可能造成碾压事故时,从车辆侧方启动安全气囊,并将启动信号传递至车辆其他系统。第三步,车辆其他系统根据预设逻辑配合安全气囊执行相关操作,所涉及的其他系统,主要包含底盘系统-配合进行车辆制动,娱乐系统-配合通过仪表、声音等方式提醒驾驶员有事件发生,舒适系统-通过外部灯光、声音提醒周边车辆、行人有事件发生。56.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的可选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驾驶员开启车辆侧方防碾压模式;为避免一些极端路况中(如高速公路上行驶)触发该模式,侧方防碾压模式可以根据驾驶人意愿进行开启。第二步,车辆使用毫米波雷达监测运动物体的轨迹;第三步,车辆使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红外温度传感器设定为多个,随时传回所测量方向的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其他运动物体(如被风吹起的垃圾)还是行人。第四步,如确定为其他物体,则不进行下一步判断,返回至第一步继续监控车辆侧方的运动物体,如确定为行人,则进行以下判断;第五步,通过毫米波雷达探测装置收集行人行动轨迹、方向,并将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角度与设定角度做对比;设定角度可以设置为45度,判断行人是否有与车辆接触的风险,如果小于设定角度,则判断没有接触风险,碾压事故不会发生,如果大于设定角度,则判断有接触风险,碾压事故可能发生,继续执行下面判断。第六步,通过毫米波雷达收集的行人运动速度与设定的速度区间做对比;如果高于速度区间的上限值,则按第一预设时间打开安全气囊,在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在下限值以下两种情况打开安全气囊的时间依次递减。57.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监控车辆侧方行人的运动行为,分析运动速度、方向、轨迹,预测碾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前做出反应,能够有效避免发生碾压事故,以及避免和减轻对行人所造成的人身伤害。5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仅仅通过车辆与行人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开启防碾压,导致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比较低的问题。通过对车辆侧方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获取目标对象的运动参数,通过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以避免碾压事件发生,进而达到了提高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的效果。59.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6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的控制器执行上述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车辆侧方设置有多个红外温度传感器、雷达探测装置和安全气囊。上述车辆的控制器执行一下步骤: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61.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监控车辆侧方行人的运动参数,通过运动速度、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预测碾压事故发生可能,并在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提前做出反应(开启安全气囊),尽量避免产生碾压事故,以及避免和减轻对行人所造成的人身伤害。6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进行介绍。6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探测单元501,第一获取单元502和判断单元503。64.探测单元501,用于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65.第一获取单元502,用于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66.判断单元503,用于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6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通过探测单元501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第一获取单元502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判断单元503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仅仅通过车辆与行人的距离来确定是否开启防碾压,导致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比较低的问题。通过对车辆侧方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获取目标对象的运动参数,通过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以避免碾压事件发生,进而达到了提高开启防碾压的准确性的效果。68.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判断单元503包括:计算子单元,用于依据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计算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确定子单元,用于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69.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车辆还设置有目标按钮,目标按钮用于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该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之前,接收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第一开启单元,用于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70.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该装置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之后,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第二开启单元,用于若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71.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该装置还包括:触发单元,用于在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之前,触发提醒信息,以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72.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确定子单元包括:第一开启模块,用于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第二开启模块,用于若运动速度在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二预设时间晚于第一预设时间;第三开启模块,用于若运动速度小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三预设时间晚于第二预设时间。73.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该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在开启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车辆执行制动处理。74.可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中,第一开启模块包括:标定子模块,用于对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开启子模块,用于在运动速度高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预测函数确定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75.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单元等均作为程序单元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单元来实现相应的功能。76.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通过调整内核参数来实现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77.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7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系统,如图6所示,上述系统包括以下部分:信息录入模块:布置在车辆侧方,录入侧方运动物体行动轨迹、行动方向、行动速度,温度;数据存储模块:存储录入的信息。数据处理模块:根据录入的信息,判定测量物体是否为行人,是否有碾压风险。装置控制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产出的结果,控制防碾压装置启动,防止行人被困车底。人员提醒模块:防碾压装置启动后,负责提醒驾驶员和周边车辆行人,避免造成事故。制动控制模块:防碾压装置启动后,负责启动制动系统,防止行人因撤离速度较慢而被车辆碾压。7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8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81.可选地,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包括:依据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计算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82.可选地,车辆还设置有目标按钮,目标按钮用于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在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83.可选地,在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之后,该方法还包括: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若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84.可选地,在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触发提醒信息,以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85.可选地,依据对比结果,确定车辆侧方的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包括: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若运动速度在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二预设时间晚于第一预设时间;若运动速度小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三预设时间晚于第二预设时间。86.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开启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车辆执行制动处理。87.可选地,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包括:对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在运动速度高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预测函数确定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本文中的设备可以是服务器、pc、pad、手机等。8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初始化有如下方法步骤的程序: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若运动物体为目标对象,则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的运动参数,其中,运动参数中至少包括:运动方向、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89.可选地,依据运动参数确定是否开启安全气囊包括:依据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计算运动物体与车辆侧方的夹角值,得到目标角度值,并在目标角度值大于预设角度时,将运动速度与预设速度范围进行对比,得到对比结果;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90.可选地,车辆还设置有目标按钮,目标按钮用于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在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并依据温度判断运动物体是否为目标对象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目标按钮触发的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信号用于指示开启车辆的防碾压模式;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91.可选地,在依据触发信号,开启雷达探测装置监测运动物体之后,该方法还包括:通过雷达探测装置获取运动物体与车辆的距离,得到目标距离值;若目标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开启红外温度传感器探测运动物体的温度。92.可选地,在依据对比结果,确定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触发提醒信息,以对车辆的驾驶员进行提示存在碾压事件。93.可选地,依据对比结果,确定车辆侧方的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并依据开启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包括: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若运动速度在预设速度范围内,则按照第二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二预设时间晚于第一预设时间;若运动速度小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下限值,则按照第三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其中,第三预设时间晚于第二预设时间。94.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开启安全气囊的过程中,对车辆执行制动处理。95.可选地,若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则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包括:对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进行多次标定,得到安全气囊的开启时间的预测函数;在运动速度高于预设速度范围中的上限值时,通过预测函数确定第一预设时间,并按照第一预设时间开启安全气囊。96.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97.本技术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98.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99.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100.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101.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102.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103.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10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10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车辆侧方防碾压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车辆与流程
作者:admin
2022-08-31 14:28:15
613
关键词:
车辆装置的制造及其改造技术
专利技术
- 下一篇: 一种牛眼式滑差轴的制作方法
- 上一篇: 一种防潮抗菌改性羽绒纤维的制备方法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