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10 11:39:09     784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观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背景技术:2.桥梁隧道在施工时以及施工完成后都需要对其进行沉降观测,而在实际使用时,为了便于每次观测位置定位,会在桥梁或者隧道外侧的墙体上安装观测凸点,为了不破坏桥梁或者隧道,观测凸点一般采用粘覆式进行安装,但是传统的沉降观测凸点在安装完成后并没有保护措施,这就导致在长时间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容易附着在其上以及雨水容易对其造成腐蚀,从而导致凸头处定位存在一定误差,对实际的观测情况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包括:5.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一侧连接有粘胶片,用于粘附墙体,所述粘胶片的另一侧通过阻尼转轴活动套接有l形杆,且l形杆的底端连接有凸头;6.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上位套,所述上位套连接在l形杆上,所述上位套的内部设置有下位套,所述上位套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卡位环,所述下位套的外表面上连接有第二卡位环,且第一卡位环和第二卡位环相互卡位,采用下位套安装在上位套下端以及第一卡位环和第二卡位环的卡位设计,有利于对l形杆的凸头位置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观测凸点端头位置受到磨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可以防止凸头的定位点受到影响,在实际使用中,保证定位精度。7.进一步的,所述l形杆外侧的固定盘上连接有防雨套,且防雨套的长度为三厘米,采用防雨套可以对固定盘和l形杆连接部位进行保护的设计,有利于防止阻尼转轴连接处发生老化或者锈蚀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的稳定性更好,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使用。8.进一步的,所述l形杆上套接有第二橡胶圈,且第二橡胶圈位于防雨套的内部,所述防雨套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橡胶圈,且第一橡胶圈位于l形杆的外侧,这样利用第二橡胶圈和第一橡胶圈的卡位密封效果,使得阻尼转轴受到的水汽干燥更少,更加不容易发生生锈。9.进一步的,所述粘胶片外侧的固定盘上连接有橡胶片,且橡胶片呈喇叭口状,这样利用橡胶片的喇叭口状,可以对橡胶片的外侧进行防护,避免水液进入,防止脱落。10.进一步的,所述上位套的表面涂附有红色颜料,所述下位套的表面涂附有绿色颜料,这样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在远处观察上位套和下位套是否处于保护状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调整以及记录已观测点。11.进一步的,所述上位套底端的下位套外侧套接有配重环,且配重环的顶端为弧面设计,这样利用配重环可以增加配重效果,保证下位套在保护状态下自然下落。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上位套、下位套、第一卡位环和第二卡位环,采用下位套安装在上位套下端以及第一卡位环和第二卡位环的卡位设计,有利于对l形杆的凸头位置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观测凸点端头位置受到磨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可以防止凸头的定位点受到影响,在实际使用中,保证定位精度。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防雨套,采用防雨套可以对固定盘和l形杆连接部位进行保护的设计,有利于防止阻尼转轴连接处发生老化或者锈蚀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的稳定性更好,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使用。附图说明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左侧俯视立体示意图。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右侧俯视立体示意图。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雨套结构爆炸立体示意图。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机构结构爆炸立体示意图。19.附图标记为:1、装置主体;110、固定盘;111、l形杆;112、粘胶片;113、橡胶片;114、防雨套;115、第一橡胶圈;116、第二橡胶圈;2、防护机构;210、上位套;211、下位套;212、第一卡位环;213、第二卡位环;214、配重环。具体实施方式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21.实施例一:22.参照图1、2和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包括:23.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包括固定盘110,固定盘110的一侧连接有粘胶片112,用于粘附墙体,粘胶片112的另一侧通过阻尼转轴活动套接有l形杆111,且l形杆111的底端连接有凸头;24.防护机构2,防护机构2包括上位套210,上位套210连接在l形杆111上,上位套210的内部设置有下位套211,上位套210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卡位环212,下位套211的外表面上连接有第二卡位环213,且第一卡位环212和第二卡位环213相互卡位,上位套210的表面涂附有红色颜料,下位套211的表面涂附有绿色颜料,上位套210底端的下位套211外侧套接有配重环214,且配重环214的顶端为弧面设计。25.工作原理:使用时,只需要将橡胶片113表面的离形层揭去,之后将固定盘110利用橡胶片113粘附在墙体上即可,正常状态下,凸头位置朝下,下位套211自重下坠对端头进行保护,工作状态下,凸头位置朝上,下位套211自重收入至上位套210内部。26.实施例二:27.参照图3,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l形杆111外侧的固定盘110上连接有防雨套114,且防雨套114的长度为三厘米,l形杆111上套接有第二橡胶圈116,且第二橡胶圈116位于防雨套114的内部,防雨套114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橡胶圈115,且第一橡胶圈115位于l形杆111的外侧,粘胶片112外侧的固定盘110上连接有橡胶片113,且橡胶片113呈喇叭口状。28.工作原理:下雨时或者有杂质沿着墙体流动时,防雨套114和橡胶片113可以对粘胶片112以及固定盘110和l形杆111的连接位置进行保护。29.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30.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31.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技术特征:1.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包括固定盘(110),所述固定盘(110)的一侧连接有粘胶片(112),用于粘附墙体,所述粘胶片(112)的另一侧通过阻尼转轴活动套接有l形杆(111),且l形杆(111)的底端连接有凸头;防护机构(2),所述防护机构(2)包括上位套(210),所述上位套(210)连接在l形杆(111)上,所述上位套(210)的内部设置有下位套(211),所述上位套(210)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卡位环(212),所述下位套(211)的外表面上连接有第二卡位环(213),且第一卡位环(212)和第二卡位环(213)相互卡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杆(111)外侧的固定盘(110)上连接有防雨套(114),且防雨套(114)的长度为三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杆(111)上套接有第二橡胶圈(116),且第二橡胶圈(116)位于防雨套(114)的内部,所述防雨套(114)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橡胶圈(115),且第一橡胶圈(115)位于l形杆(111)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胶片(112)外侧的固定盘(110)上连接有橡胶片(113),且橡胶片(113)呈喇叭口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套(210)的表面涂附有红色颜料,所述下位套(211)的表面涂附有绿色颜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位套(210)底端的下位套(211)外侧套接有配重环(214),且配重环(214)的顶端为弧面设计。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沉降观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一侧连接有粘胶片,用于粘附墙体,所述粘胶片的另一侧通过阻尼转轴活动套接有L形杆,且L形杆的底端连接有凸头;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上位套,所述上位套连接在L形杆上,所述上位套的内部设置有下位套,所述上位套的内表面上连接有第一卡位环。本实用新型采用下位套安装在上位套下端以及第一卡位环和第二卡位环的卡位设计,有利于对L形杆的凸头位置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观测凸点端头位置受到磨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可以防止凸头的定位点受到影响,在实际使用中,保证定位精度。保证定位精度。保证定位精度。技术研发人员:智凯 马阳 齐平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万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2.08.15技术公布日:2022/9/9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