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医疗技术的改进;医疗器械制造及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辅助工具,具体地,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及其组件。背景技术:2.肱动脉是心内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手术常用的穿刺入路,相比股动脉入路,具有以下优点:1.穿刺成功率高;2.术后不受体位限制,不用长时间卧床制动,易于护理,避免尿潴留,腰背酸痛等不适;避免股动脉穿刺术后下肢制动、深静脉受压继发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3.避免了股动脉穿刺插管,为后期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留下合适入路;4.介入短操作时间,减少x线辐射等。因此在临床操作操作中肱动脉穿刺成为治疗多种血管疾病的首选入路。3.然而,肱动脉穿刺点术后压迫不当,可能导致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或穿刺点血肿,其中穿刺点血肿是肱动脉穿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者可致神经损伤,引起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甚至可能导致肢体坏死,需要截肢。4.现有的肱动脉穿刺点压迫手段包括各种类型的压迫器,以及粘性或非粘性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等。其中粘性弹力绷带包扎具有稳定性好,不容易移位的优点,但是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给患者带来痛苦,并继发皮肤感染等问题;非粘性的弹力绷带和各种类型的压迫器通常存在压迫点位移、无效压迫导致穿刺点并发症的缺陷。5.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的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既能避免粘性绷带造成的皮肤损伤,又能有效克服压迫点位移的问题,从而让降低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缺陷,采用十字型压迫点固定装置,通过水平方向上互相垂直方向的两个力对压迫点形成加压,有效避免了穿刺点位移的问题。同时不需要使用粘性绷带,避免了皮肤损伤。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在于:由压迫器主体和辅助压迫结构组成;8.其中,上述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9.上述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分别设置于压迫器主体的两侧;10.上述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加压机构;11.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与压迫器主体相连;12.上述第二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二辅助加压机构;13.上述第二辅助加压机构与压迫器主体相连。14.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辅助压迫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固定带;15.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与第一辅助固定带相连;16.上述第二辅助压迫结构,还包括第二辅助固定带;17.上述第二辅助加压机构与第二辅助固定带相连。18.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与第一辅助固定带相连接的位置具有调节结构;19.上述第二辅助加压机构与第一辅助固定带相连接的位置具有调节结构;20.或21.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与压迫器主体连接的位置具有调节结构;22.上述第二辅助加压机构与压迫器主体连接的位置具有调节结构。23.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辅助固定带的一端或两端部具有可调结构;24.上述第二辅助固定带的一端或两端部具有可调结构。25.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压迫器主体,包括压迫器本体、第一主体加压机构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6.上述第一主体加压机构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分别设置于压迫器本体的两端部;27.上述第一主体加压机构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在一条直线上。28.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主体加压机构的一端或两端部具有可调结构;29.上述第二主体加压机构的一端或两端部具有可调结构。30.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和第二辅助加压机构分别连接于压迫器本体上;31.上述第一辅助加压机构和第二辅助加压机构在一条直线上。32.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与压迫器本体相连的第一主体加压机构、第二主体加压机构、第一辅助加压机构和第二辅助加压机构呈十字排布。33.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压迫器本体,具有支架座和压迫机构;34.上述支架座具有通孔;35.上述通孔具有内螺纹结构;36.上述压迫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压迫面板和控制杆;37.上述控制杆的外表面具有外螺纹结构;38.上述控制杆设置于通孔内,其外螺纹结构与通孔的内螺纹结构相互匹配且形成紧密配合。39.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组件,其特征在于:40.包括上述任一的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以及托板;41.上述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固定或可拆卸的与托板相连。附图说明42.图1为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43.图2为本实施例1和2提供的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主体的结构示意图。44.图3为本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45.实施例14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组件,由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和托板100组成;47.该托板100,用于承托或者手臂或腿部,其上具有6个调节带110、120、130、140、150、160。48.该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由压迫器主体和辅助压迫结构组成;49.其中,该压迫器主体,使用时按压于创口,包括压迫器本体210、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50.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分别设置于压迫器本体210的两端部,其伸展后平铺长度小于托板的宽度;51.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设置在一条直线上;52.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的末端具有具有调节作用的连接扣221;53.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30的末端具有具有调节作用的连接扣231;54.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将调节带130绕入连接扣221的方式,实现将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与托板的连接,通过将调节带140绕入连接扣231的方式,实现将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与托板的连接,其后通过对调节带130和140的长度调节来实现,根据创口的位置来调整压迫器本体210的相对位置。该调节的结构类似于背包带上用途调整带长的结构。55.如图2所示,该压迫器本体210,具有支架座211和压迫机构;56.该支架座211具有通孔;57.该通孔具有内螺纹结构;58.该压迫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压迫面板213和控制杆214;59.该控制杆214的外表面具有外螺纹结构;60.该控制杆设置于通孔内,其外螺纹结构与通孔的内螺纹结构相互匹配且形成紧密配合。61.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拧旋把手212来调节控制杆214在通孔内的深度,进而实现对创口的压迫度的调整。62.如图1所示,该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63.该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分别设置于压迫器主体上下两侧;64.该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加压机构250和第一辅助固定带410;65.该第一辅助加压机构250的一端与压迫器本体210相连,另一端具有固定扣251;66.该第一辅助加压机构250的长度小于,压迫器本体与第一辅助固定带之间的平铺距离;67.该第一辅助固定带410的两末梢具有调节扣411和412;68.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调节带110和120分别串入调节扣411和412中后,根据被压迫部位上下的宽度,通过调节调节带110和120的余留长度来实现对该肢体的限定,使其紧贴在托板上。69.该第二辅助加压机构240的一端与压迫器本体210相连,另一端具有固定扣241;70.该第二辅助加压机构240的长度小于,压迫器本体与第二辅助固定带之间的平铺距离;71.该第二辅助固定带310的两末梢具有调节扣311和312;72.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调节带150和160分别串入调节扣311和312中后,根据被压迫部位上下的宽度,通过调节调节带150和160的余留长度来实现对该肢体的限定,使其紧贴在托板上。73.该第一辅助固定带410上位于中部还具有调节带413;74.该第二辅助固定带310上位于中部还具有调节带313;75.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调节带413串入固定扣251中,将调节带313串入固定扣241中后,首先调节两个调节带与压迫器本体之间的距离,使其基本一致,从而达到进一步的定位和受力平衡,其后,根据被压迫部位的目标压迫强度,通过调节调节带413和313的余留长度来实现进一步的压迫。76.实施例277.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组件,由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和托板100组成;78.该托板100,用于承托或者手臂或腿部,其上具有6个调节带110、120、130、140、150、160。79.该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由压迫器主体和辅助压迫结构组成;80.其中,该压迫器主体,使用时按压于创口,包括压迫器本体210、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81.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分别设置于压迫器本体210的两端部,其伸展后平铺长度小于托板的宽度;82.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和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设置在一条直线上;83.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的末端具有具有调节作用的连接扣221;84.该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30的末端具有具有调节作用的连接扣231;85.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将调节带130绕入连接扣221的方式,实现将第一主体加压机构220与托板的连接,通过将调节带140绕入连接扣231的方式,实现将第二主体加压机构230与托板的连接,其后通过对调节带130和140的长度调节来实现,根据创口的位置来调整压迫器本体210的相对位置。该调节的结构类似于背包带上用途调整带长的结构。86.如图2所示,该压迫器本体210,具有支架座211和压迫机构;87.该支架座211具有通孔;88.该通孔具有内螺纹结构;89.该压迫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压迫面板213和控制杆214;90.该控制杆214的外表面具有外螺纹结构;91.该控制杆设置于通孔内,其外螺纹结构与通孔的内螺纹结构相互匹配且形成紧密配合。92.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拧旋把手212来调节控制杆214在通孔内的深度,进而实现对创口的压迫度的调整。93.如图3所示,该压迫器本体上下位置还具有调节扣240和250;94.该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95.该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和第二辅助压迫结构,分别设置于压迫器主体上下两侧;96.该第一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一辅助加压机构420和第一辅助固定带410;97.该第一辅助加压机构420的一端与压迫器本体210通过调节扣250可调节的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辅助固定带410相互固定;98.该第一辅助固定带410的两末梢具有调节扣411和412;99.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调节带110和120分别串入调节扣411和412中后,根据被压迫部位上下的宽度,通过调节调节带110和120的余留长度来实现对该肢体的限定,使其紧贴在托板上。100.该第二辅助压迫结构,包括第二辅助加压机构320和第二辅助固定带310;101.该第二辅助加压机构320的一端与压迫器本体210通过调节扣240可调节的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辅助固定带310相互固定;102.该第二辅助固定带310的两末梢具有调节扣311和312;103.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调节带150和160分别串入调节扣311和312中后,根据被压迫部位上下的宽度,通过调节调节带150和160的余留长度来实现对该肢体的限定,使其紧贴在托板上。104.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第一辅助加压机构420串入调节扣250中,将第二辅助加压机构320串入调节扣240中,首先调节两个辅助加压机构与压迫器本体之间的距离,使其基本一致,从而达到进一步的定位和受力平衡,其后,根据被压迫部位的目标压迫强度,通过调节上下辅助加压机构的余留长度来实现进一步的压迫。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肱动脉穿刺点压迫器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9-30 17:25:25
874
- 下一篇: 一种护理盘
- 上一篇: 用于骨科手术中对手术部位骨头夹持的器械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