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元件,部件;绝热;紧固件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行业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复合型水下配重块。背景技术:2.配重块是用于增加自身重量来保持平衡的重物,在工业产品设计时通常也叫平衡块,加重块等。水下配重块与平时所用在机械上的配重块要求有很大区别,水下配重块需要具有耐腐蚀、耐水流冲刷、有足够大的密度等要求。3.现在所使用的混凝土配重块,材料中含有铁元素,直接使用会与水发生反应,且配重块在水流的冲刷之下会逐渐减轻配重块的质量,抵抗水流冲刷的作用较弱,不能满足工程要求需要。因此,如何能获得一种能抵抗腐蚀,不与水反应,适合水下工作环境的高性能配重块是本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型水下配重块。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6.一种复合型水下配重块,其特征在于,该配重块包括配重主体1、护板2,护板包裹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的边和角,护板2在外侧包裹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后形成一体,在整体结构的外表面设置防腐涂层和防水层。7.所述防腐涂层位于配重主体所在一侧,在防腐涂层的外侧设置防水层,所述防腐涂层选用索雷cmi重防腐涂层,防水层选用冷却塔专用防水材料;所述配重主体的材料为配重混凝土;所述护板为防腐蚀金属板焊接而成。8.所述护板内侧上设置有若干数量的金属弯钩,金属弯钩伸入混凝土制成的配重主体内部,将护板与配重主体连接形成一个整体。9.所述配重主体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配重块的边长包括但不限于150mm、 200mm、300mm;正方体和长方体状的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在于每条棱边及每个角上,圆柱体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在圆柱的上下底面的弧线上。10.所述正方体配重块有两种结构的护板,第一种结构的护板包括正方形框架21的底面和垂直于正方形框架且对角布置的两个支脚22,正方形框架中心空心,每条边均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窄边,所述支脚也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构成,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弯钩的长度大于2倍的窄边的宽度,窄边的宽度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1/5;11.所述弯钩23包括竖直部分和弯曲部分,竖直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窄边的宽度,所述弯曲部分为半圆形,半圆形的直径不小于窄边的宽度;正方形框架21的底面和垂直于正方形框架且对角布置的两个支脚22一体成型。12.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上的弯钩的弯曲部分背对弯曲;13.第二种结构的护板包括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支脚22,所述支脚也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构成,每个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弯钩的长度大于2倍的窄边的宽度,每个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14.所述窄边的宽度为20—25mm,弯钩的竖直部分的长度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0.3—0.4倍;弯钩弯曲部分的直径尺寸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0.2—0.3倍;弯钩的直径在10mm —15mm之间;弯钩在护板上的配置原则是,以棱边为对称轴对称,距正方形相应顶角的距离为40mm—50mm,若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超过200mm,则在正方形框架的每个棱边的中点位置再设置一组弯钩。15.一个第一种结构的护板和两个第二种结构的护板拼接成一个正方体,包裹配重主体;或者两个第一种结构的护板拼接成一个正方体,包裹配重主体,配重主体与护板形成一体。16.圆柱体配重主体所用护板,包括圆形框架,圆形框架中心为空心,由相互垂直相交的两个圆环构成,每个圆环为一个窄边,圆环的宽度为圆环外接矩形边长的1/5,在圆环的内侧分布有垂直于圆环面的弯钩,弯钩的高度大于2倍的圆环宽度。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8.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在配重主体上设置防腐涂层和护板,能够在水下恶劣环境下使用,具有较好的耐水冲刷性能,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满足工程使用需求。附图说明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的正方形护板结构示意图。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的三角形护板结构示意图。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整体的结构示意图。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的圆形形护板结构示意图。23.图中,1配重主体、2护板、21正方形框架、22支脚、23弯钩。具体实施方式24.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以此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25.本实用新型复合型水下配重块,配重块一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配重主体1、护板2、防腐涂层(图中未绘出),护板包裹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的边和角,其中所用的防腐涂层可以选用索雷cmi重防腐涂层,在外层选用冷却塔专用防水材料。26.配重主体的材料为配重混凝土,配重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炼铁炉渣、水泥、胶凝材料、水等。27.护板为防腐蚀金属板焊接而成,在金属板上焊接有一定数量的金属钩,目的是增强配重块与护板的融合度,比单纯的放置在各边上更加牢固。28.本实用新型中配重主体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正方体配重块的边长包括但不限于150mm、200mm、300mm,可以根据定制要求设置。正方体的配重主体的薄弱点在于每条棱边及每个角上,正方体有六条边和八个顶角位置为混凝土块的薄弱位置,在此位置设置护板,能够避免薄弱位置发生被水长时间冲刷而导致失效的现象发生。配重主体及护板外表面整体涂覆有防腐涂层。本实施例中配重主体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29.图1为正方体配重主体的一种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护板包括正方形框架21的底面和垂直于正方形框架且对角布置的两个支脚22,正方形框架中心空心,每条边均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窄边,所述支脚也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构成,每个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弯钩的长度大于2倍的窄边的宽度,窄边的宽度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1/5。30.所述弯钩23包括竖直部分和弯曲部分,竖直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窄边的宽度,所述弯曲部分为半圆形,半圆形的直径不小于窄边的宽度。正方形框架21的底面和垂直于正方形框架且对角布置的两个支脚22一体成型。31.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上的弯钩的弯曲部分背对弯曲。32.图2为正方体配重主体的另一种护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护板包括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支脚22,所述支脚也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窄边构成,每个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弯钩的长度大于2倍的窄边的宽度,每个窄边的内侧均垂直焊接有弯钩23。33.所述窄边的宽度为20—25mm,弯钩的竖直部分的长度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0.3— 0.4倍;弯钩弯曲部分的直径尺寸为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的0.2—0.3倍;弯钩的直径在10mm —15mm之间。弯钩在护板上的配置原则是,以棱边为对称轴对称,距正方形相应顶角的距离为40mm—50mm,若正方形框架的内侧边长超过200mm,则可以在正方形框架的每个棱边的中点位置再加一组弯钩。每个护板的尺寸以能很好地包裹住混凝土薄弱位置为最佳。34.如图3所示的复合型水下配重块,将图1所示的一块护板放置于模具底部,此时护板的正方形框架部分位于底部,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的混凝土满足尺寸要求后,将图 2所示的两块护板(如图2)放置于模具里面,放置的要求是将图2所示的两块护板放置于图 1所示的正方形的护板上,能够拼接成一个正方体,之后将模具密封,保证三块护板可以紧密贴合。35.其中图1的护板结构可以保护一个面上的四条棱边和侧面两条棱边不受伤害,图2是为了保护其他六条棱边进行设计,两种结构上均有弯钩。目的是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使混凝土与护板能够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如果不存在弯钩,在浇筑完成之后,可能由于混凝土与护板间存在缝隙或因剧烈震动等原因,导致护板脱落,不能起到防冲刷的作用。36.在浇筑完成后如图3所示,浇筑完成后需要经过28天的养护,才能够达到所需要的强度与硬度,但是由于图2中护板和图1中的护板支脚尺寸相同,二者拼接后会在两个面存在缺少一小块护板,可以通过焊接一块相同宽度的窄板把缺失的地方补齐,焊接焊缝要求平整光滑,焊缝凸起不超过1mm—2mm,然后再在配重块的外侧粉刷防腐材料,经三天晾晒后,确认完全凝固之后即可交付使用。37.复合配重块的制备过程是:首先根据配重块的重量要求,配制满足配重要求的混凝土,配重重量可以达到3500kg/m3—6800kg/m3,然后根据配重块的形状定制所需要的护板,护板加工材料为q235或45钢或其他不锈钢材料,最后将护板放入模具中进行浇筑。在养护完成,经检验重量与强度符合要求后进行防腐蚀与防水处理。38.本技术也可以使用两个图1所示的护板结构,保护正方体配重主体的棱边和八个顶角。39.配重块的形状若是圆柱形状的配重块,需要对圆柱形的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周边缘为薄弱位置,所述护板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圆形框架,圆形框架中心为空心,由相互垂直相交的两个圆环构成,每个圆环为一个窄边,圆环的宽度为圆环外接矩形边长的1/5,在圆环的内侧分布有垂直于圆环面的弯钩,弯钩的高度大于2倍的圆环宽度。40.配重块的形状若为长方体状,长方体的长大于宽,此时配重主体的薄弱位置同正方体时的情况,在设置窄边宽度时,以窄边所包裹的长方体侧面周长的1/20。41.本实用新型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复合型水下配重块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0-19 09:25:28
400
- 下一篇: 一种电动榔头的制作方法
- 上一篇: 一种用于旧胶辊扒皮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