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与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0-21 16:11:11     238



制冷或冷却;气体的液化或固化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属于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背景技术:2.冷、热和动力等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现实中,人们经常需要利用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也需要利用动力来进行制冷或利用动力并结合低温热能进行供热,或利用热能和机械能进行制冷。在实现上述目的之过程中,将面临多方面的考虑或条件限制,包括能源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用户需求的类型、品位和数量,环境温度,工作介质的类型,设备的流程、结构和制造成本等等。3.以吸收式热泵技术为代表的热能(温差)利用技术,利用高温热负荷来实现供热或制冷,一般单机负荷较大;其中,冷凝液降压过程不仅涉及到本身压差能回收,同时也关联到低温热负荷的获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冷剂液潜热的要求——这使得冷凝液压差能的回收问题越来越成为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本发明中,采取喷管与扩压管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实现冷凝液压差能高效回收,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果——技术简单,回收效率高,提高低温热负荷获取量,降低冷剂介质潜热影响,提升系统性能指数。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喷管与扩压管相结合实现冷剂液压差能有效利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与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具体技术实现要素:分项阐述如下:5.1.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喷管、扩压管、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喷管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经扩压管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有低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6.2.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喷管、扩压管、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喷管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经扩压管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低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附图说明:7.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8.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结构与流程示意图。9.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蒸发器,7-喷管,8-扩压管,9-冷剂液泵,10-溶液泵,11-溶液热交换器,1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具体实施方式:10.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11.图1所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12.(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喷管、扩压管、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喷管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经扩压管8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还有低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13.(2)流程上,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2,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低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喷管7降压增速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的冷剂液获取低温热负荷成冷剂蒸汽,蒸发器6释放的冷剂蒸汽流经扩压管8降速升压之后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4.图2所示的第四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15.(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喷管、扩压管、冷剂液泵、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喷管7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经扩压管8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还有低温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16.(2)流程上,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10、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2,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4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发生器1放热降温之后再经喷管7降压增速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的冷剂液获取低温热负荷成冷剂蒸汽,蒸发器6释放的冷剂蒸汽流经扩压管8降速升压之后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第四类吸收式热泵。17.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与第四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18.(1)提出了吸收式热泵技术中冷剂液压差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技术。19.(2)冷剂液压差利用设备简单化与高效化。20.(3)减少冷剂液降压之后对低温热负荷获取的不利影响,提高低温热负荷获取量。21.(4)冷剂液压差利用转换为低压冷剂蒸汽升压,技术简单且高效。22.(5)压差能得到利用,低温热负荷获取量增加,外部机械能投入减少,性能指数提高。23.(6)降低对冷剂介质潜热的要求,有利于工作介质的选择。24.(7)扩展了热泵技术,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热能的高效利用。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