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扰流板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0-29 07:56:22     528



自行车,非机动车装置制造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扰流板和汽车。背景技术:2.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汽车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汽车外观造型要求越来越挑剔,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特殊造型与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很好的关联起来,并且解决风噪问题,是车企的当务之急。3.市场上部分汽车具有镂空扰流板的特殊造型,但镂空扰流板容易产生风噪。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扰流板,旨在降低扰流板产生的风噪。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扰流板,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车顶和后挡风玻璃,所述车顶的后侧和后挡风玻璃由前向后逐渐倾斜设置;所述扰流板包括:6.固定件;和7.扰流板本体,所述扰流板本体通过所述固定件设于车顶的后侧,以在所述后挡风玻璃和所述扰流板本体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所述空气导流孔包括开口朝向所述车顶的第一扩口、及开口背向所述车顶的第二扩口。8.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底面设有自靠近所述车顶向远离所述车顶依次设置的第一面段、第二面段和第三面段,所述第一面段呈三次函数曲线设置,所述第二面段与水平面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面段呈逐渐朝上倾斜设置。9.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至4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扩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扩口的口径。11.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4°至10°。12.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靠近所述车顶的一侧与所述车顶后侧的距离范围为200mm至300mm。13.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两第一支撑部,两所述第一支撑部分设于所述扰流板本体的两端,以在扰流板本体底面和所述后挡风玻璃之间形成所述空气导流孔。14.可选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于两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15.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横截面积由靠近所述车顶的一侧向远离车顶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增大。1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扰流板。17.上述扰流板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固定件和扰流板本体,扰流板本体通过固定件设于车顶的后侧,以在后挡风玻璃和扰流板本体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空气导流孔包括开口朝向车顶的第一扩口、及开口背向车顶的第二扩口。具体地,扰流板本体通过固定件设于车顶的后侧,以在后挡风玻璃和扰流板本体的底面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空气导流孔前端朝向车顶,空气导流孔的后端朝向后挡风玻璃,并且顺着后风挡玻璃的表面向下设置,汽车在行驶时,空气会顺着空气导流孔进行流动;顺着空气导流孔流动的空气,不仅可以带走后挡风玻璃上的灰尘,还能避免汽车高速行驶时在车尾处产生空气湍流的作用,进而降低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风噪。再者,第一扩口设置是为了增加空气导流孔中空气的通过量,从而避免在车尾处产生空气湍流,第二扩口设置是为了增加空气导流孔中空气的排出速率,由于空气进入空气导流孔为加速状态,第二扩口可以使加速状态的空气快速排出空气导流孔,进而避免空气在空气导流孔中产生噪音。附图说明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和后挡风玻璃一实施例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扰流板和后挡风玻璃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22.图3为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23.图4为扰流板、车顶和后挡风玻璃的结构示意图;24.图5为扰流板的扰流板本体的底面结构示意图。25.附图标号说明:26.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车顶200后挡风玻璃300固定件310第一支撑部320第二支撑部400扰流板本体410第一面段420第二面段430第三面段500空气导流孔2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29.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3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扰流板。33.参照图1、图2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扰流板,用于汽车,汽车包括车顶100和后挡风玻璃200,车顶100的后侧和后挡风玻璃200由前向后逐渐倾斜设置;扰流板包括固定件300和扰流板本体400,扰流板本体400通过固定件300设于车顶100的后侧,以在后挡风玻璃200和扰流板本体400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500,空气导流孔500包括开口朝向车顶100的第一扩口、及开口背向车顶100的第二扩口。34.具体地,扰流板本体400通过固定件300设于车顶100的后侧,以在后挡风玻璃200和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500,空气导流孔500前端朝向车顶100,空气导流孔500的后端朝向后挡风玻璃200,并且顺着后风挡玻璃的表面向下设置,汽车在行驶时,空气会顺着空气导流孔500进行流动;顺着空气导流孔500流动的空气,不仅可以带走后挡风玻璃200上的灰尘,还能避免汽车高速行驶时在车尾处产生空气湍流的作用,进而降低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风噪。再者,第一扩口设置是为了增加空气导流孔500中空气的通过量,从而避免在车尾处产生空气湍流,第二扩口设置是为了增加空气导流孔500中空气的排出速率,由于空气进入空气导流孔500为加速状态,第二扩口可以使加速状态的空气快速排出空气导流孔500,进而避免空气在空气导流孔500中产生噪音;可见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不仅可以带走后挡风玻璃200上的灰尘,还能避免汽车高速行驶时在车尾处产生空气湍流的作用,进而降低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风噪。35.进一步地,扰流板本体400固定安装在车顶100的后端,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车顶100顺滑衔接,这样可以保证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随车顶100造型顺势向后延伸,这样的扰流板本体400和车顶100呈流线型,可以减小涡旋作用或避免涡旋的形成,因而大大地减低了流体对汽车的阻力。36.参照图5,可选地,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设有自靠近车顶100向远离车顶100依次设置的第一面,410、第二面段420和第三面段430,第一面段410呈三次函数曲线设置,第二面段420与水平面相平行设置,第三面段430呈逐渐朝上倾斜设置。将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设置成三个阶段面,是为了增加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的平滑性,从而减少空气与扰流板本体400的接触面,从而减小涡旋作用或避免涡旋的形成,因而大大地减低了流体对汽车的阻力。37.可选地,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至40°;参照图4,第一面段41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记为角度α,具体地,该扰流板本体400的前侧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最大可达40°随后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与后挡风玻璃200组件趋于相平行化,再而使得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与水平面趋于相平行化,最后扰流板本体400的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趋向增大,以在空气导流孔500的靠近车顶100的一侧形成第一扩口、和在远离车顶100的一侧形成第二扩口,这样有利于空气从空气导流孔500中顺利排出,从而避免空气在空气导流孔500中形成湍流。38.可选地,第一扩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扩口的口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扩口的口径小于第二扩口的口径,这样空气导流孔500的排气面积将大于进气面积,从而可以增加加速进入空气导流孔500的空气的排出速率,进而避免产生湍流。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扩口的口径等于第二扩口的口径。此时空气导流孔500的排气面积将等于进气面积,加速进入空气导流孔500的空气可以以同样的加速度排出空气导流孔500,进而避免产生湍流。但当第一扩口的口径大于第二扩口的口径,进入空气导流孔500的空气无法及时从空气导流孔500中排出,从而会在空气导流孔500中产生湍流,进而产生噪音。39.可选地,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4°至10°;参照图4,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记为角度β,这样可以使得通过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的空气可以顺着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流过汽车,从而避免扰流板本体400顶部产生湍流,进而避免扰流板本体400顶部的空气对汽车的行驶产生影响。40.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7°。在第二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在第三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在此不对扰流板本体400的顶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做具体的限制。41.可选地,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范围为200mm至300mm;参照图4,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记作a,可以理解,后挡风玻璃200由前向后逐渐倾斜设置,将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设置在200mm至300mm之间有利于使得空气导流孔500的第一扩口呈大开口设置,从而增加空气导流孔500的进风量,进而避免在扰流板本体400的前侧产生湍流,进而降低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风噪。42.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为260mm。在第二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为220mm。在第三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为280mm,在此不对扰流板本体400靠近车顶100的一侧与车顶100后侧的距离做具体限制。43.参照图3,可选地,固定件300包括两第一支撑部310,两第一支撑部310分设于扰流板本体400的两端,以在扰流板本体400底面和后挡风玻璃200之间形成空气导流孔500。可以理解,从两端固定扰流板,增加固定的稳定性。44.可选地,固定件300还包括第二支撑部320,第二支撑部320设于两第一支撑部310之间;可以理解,从扰流板本体400的两端和中部固定扰流板本体400,可以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分设于扰流板本体400的两端的第一支撑部310。45.可选地,第二支撑部320的横截面积由靠近车顶100的一侧向远离车顶100的一侧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可以理解,这样的第二支撑部320整体呈三角柱状,有利于空气顺着三角柱的侧面进行流动,从而起到导流的作用,进而避免在扰流板本体400的前侧产生湍流,进而降低汽车行驶时所产生的风噪。4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扰流板,该扰流板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汽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