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及配件附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背景技术:2.在燃气轮机运转时,轴承会产生摩擦,因此需要加入润滑油对轴承进行润滑,润滑油除了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外,还可以带走轴承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因此燃气轮机运行时保持稳定的润滑油供应十分重要。3.然而,以往的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系统通常存在管路结构复杂、体积大、零部件布置分散的缺点,且润滑油供应系统占用安装空间大,也不利于润滑油供应系统的操作维护,同时存在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过程操作繁琐的问题,增加了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工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具有管路结构简单、体积小、零部件布置紧凑的特点,润滑油供应装置占用安装空间小,更有利于润滑油供应系统的操作维护,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过程操作简单,使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工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包括油箱、增压泵、回油泵、齿轮泵组、吸油过滤器、双联过滤器、换热器及油气分离器;所述吸油过滤器设置在油箱内部,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与增压泵的进油口相连通,增压泵的出油口与双联过滤器的进油口相连通,双联过滤器的出油口接入燃气轮机的各个润滑点;所述油气分离器设置在油箱内部,油气分离器的进油口与换热器的出油口相连通,换热器的进油口与回油泵的出油口相连通,回油泵的进油口接入燃气轮机的各个润滑点;所述齿轮泵组的进油口与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相连通,齿轮泵组的出油口与油箱的注油口相连通;在所述油箱上还分别设置有铂电阻、加热器、液位变送器、第一压力变送器、液位计及空气滤清器;在所述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二压力变送器;在所述双联过滤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设置有压差变送器,在双联过滤器的出油口设置有流量计;在所述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与油箱的注油口之间设置有安全阀。6.在所述油箱的注油口设置有第一手动球阀,在油箱的油液排放口设置有第二手动球阀,在油箱的油液取样口设置有第三手动球阀;在所述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与增压泵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四手动球阀,在吸油过滤器的出油口与安全阀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五手动球阀;在所述齿轮泵组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六手动球阀,在齿轮泵组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七手动球阀;在所述换热器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八手动球阀,在换热器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九手动球阀,在换热器的换热介质进出口分别设置有第十手动球阀和第十一手动球阀;在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十二手动球阀;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十三手动球阀。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8.本实用新型的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具有管路结构简单、体积小、零部件布置紧凑的特点,润滑油供应装置占用安装空间小,更有利于润滑油供应系统的操作维护,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过程操作简单,使润滑油加注和润滑油循环过滤工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附图说明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0.图中,1—油箱,2—增压泵,3—回油泵,4—齿轮泵组,5—吸油过滤器,6—双联过滤器,7—换热器,8—油气分离器,9—铂电阻,10—加热器,11—液位变送器,12—第一压力变送器,13—液位计,14—空气滤清器,15—第二压力变送器,16—压差变送器,17—流量计,18—安全阀,19—第一手动球阀,20—第二手动球阀,21—第三手动球阀,22—第四手动球阀,23—第五手动球阀,24—第六手动球阀,25—第七手动球阀,26—第八手动球阀,27—第九手动球阀,28—第十手动球阀,29—第十一手动球阀,30—第十二手动球阀,31—第十三手动球阀。具体实施方式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12.如图1所示,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包括油箱1、增压泵2、回油泵3、齿轮泵组4、吸油过滤器5、双联过滤器6、换热器7及油气分离器8;所述吸油过滤器5设置在油箱1内部,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与增压泵2的进油口相连通,增压泵2的出油口与双联过滤器6的进油口相连通,双联过滤器6的出油口接入燃气轮机的各个润滑点;所述油气分离器8设置在油箱1内部,油气分离器8的进油口与换热器7的出油口相连通,换热器7的进油口与回油泵3的出油口相连通,回油泵3的进油口接入燃气轮机的各个润滑点;所述齿轮泵组4的进油口与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相连通,齿轮泵组4的出油口与油箱1的注油口相连通;在所述油箱1上还分别设置有铂电阻9、加热器10、液位变送器11、第一压力变送器12、液位计13及空气滤清器14;在所述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二压力变送器15;在所述双联过滤器6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设置有压差变送器16,在双联过滤器6的出油口设置有流量计17;在所述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与油箱1的注油口之间设置有安全阀18。13.在所述油箱1的注油口设置有第一手动球阀19,在油箱1的油液排放口设置有第二手动球阀20,在油箱1的油液取样口设置有第三手动球阀21;在所述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与增压泵2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四手动球阀22,在吸油过滤器5的出油口与安全阀18的进油口之间设置有第五手动球阀23;在所述齿轮泵组4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六手动球阀24,在齿轮泵组4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七手动球阀25;在所述换热器7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八手动球阀26,在换热器7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九手动球阀27,在换热器7的换热介质进出口分别设置有第十手动球阀28和第十一手动球阀29;在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12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十二手动球阀30;在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15的进油口设置有第十三手动球阀31。1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次使用过程:15.当需要向油箱1内注入润滑油时,将第一手动球阀19和第六手动球阀24调整到打开状态,其余手动球阀均维持关闭状态,准备一根软管,将软管一端插入润滑油油桶内,将软管另一端接入第六手动球阀24的进油侧管路,之后启动齿轮泵组4,在泵送作用下,润滑油油桶内的润滑油依次通过第六手动球阀24、齿轮泵组4及第一手动球阀19进入油箱1内,从而实现油箱1加油。16.在燃机轮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润滑点的轴承提供润滑油时,将第一手动球阀19、第四手动球阀22、第五手动球阀23、第八手动球阀26、第九手动球阀27、第十手动球阀28、第十一手动球阀29、第十二手动球阀30及第十三手动球阀31调整到打开状态,其余手动球阀均维持关闭状态,油箱1内的润滑油依次经吸油过滤器5、第四手动球阀22、增压泵2及双联过滤器6流入润滑点的轴承内实现轴承的润滑,之后从润滑点流出,并经回油泵3、换热器7及油气分离器8回到油箱1内。在此过程中,如果润滑油管路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值,则安全阀18开启,润滑油管路内的润滑油依次经第五手动球阀23、安全阀18及第一手动球阀19回流至油箱1内,实现超压溢流。17.当需要对油箱1内润滑油进行循环过滤时,准备两根软管,将第一根软管的一端与双联过滤器6的出油口接通,将第一根软管的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14的进油口接通,将第二根软管的一端与齿轮泵组4的出油口接通,将第二根软管的另一端与双联过滤器6的进油口接通,同时将第五手动球阀23和第七手动球阀25调整为打开状态,其余手动球阀均维持关闭状态,之后启动齿轮泵组4,在泵送作用下,油箱1内润滑油依次经吸油过滤器5、第五手动球阀23、齿轮泵组4、第七手动球阀25、双联过滤器6及空气滤清器14回流至油箱1内,实现,油箱1内润滑油的循环过滤。18.当需要对油箱1内润滑油进行取样检测时,只需打开第三手动球阀21,润滑油可通过油液取样口流出油箱1,实现润滑油的取样。19.当需要排空油箱1内润滑油时,只需打开第二手动球阀20,润滑油可通过油箱1的油液排放口流出油箱1,实现润滑油的排放。20.当吸油过滤器5的滤芯发生堵塞时,由第二压力变送器15进行压力示警。当双联过滤器6的滤芯发生堵塞时,由压差变送器16进行压差示警。21.实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11-16 09:22:03
846
关键词:
发动机及配件附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专利技术
- 下一篇: 一种水利工程用污泥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 上一篇: 一种施工用白灰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