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处理,合成应用技术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1.本技术要求于2022年07月2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10910926.9、发明名称为“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技术领域2.本技术涉及细胞培养芯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背景技术:3.生物体内的血液和组织液的流动是影响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生物样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苛,如何在尽可能地控制好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的同时,又保证实验的简单性和准确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能够有效地控制好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同时又保证实验的简单性和准确性。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该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和阻隔件,基体具有第一流道、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均与第一流道连通,基体还具有第二进口,阻隔件位于第一流道内,阻隔件具有一个位于阻隔件内部且与第二进口连通的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环绕阻隔件设置,阻隔件包括阻隔部,阻隔部与基体之间形成有连通口或者阻隔部自身具有连通口,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通过连通口连通,第一进口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引入第一流道内,第二进口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另一种引入第二流道内,阻隔部可阻隔生物样本融入培养流体,且连通口可允许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融入生物样本。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细胞培养单元,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通过第一进口引入第一流道内,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另一种通过第二进口引入第二流道内,为生物样本的生长和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通过设计阻隔部位于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分界处,以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空间结构上分隔开,既能够阻止生物样本融入培养流体中,又能够保证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连通口融入生物样本中,为生物样本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营养,从而提升实验的准确性。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该细胞培养装置包括上述多个细胞培养单元,且多个细胞培养单元呈行列排布。9.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结构紧凑、体积小巧,能够适用于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的工作距离,能够与高通量自动化系统相匹配,可直接放置于自动化工作站样品台上,实现培养流体和化学试剂的精准移液。附图说明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的透视结构示意图;1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13.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14.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阻隔条时的结构示意图;15.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阻隔条时的结构示意图;16.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阻隔带时的结构示意图;17.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阻隔平面时的结构示意图;18.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阻隔槽时的结构示意图;19.图9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阻隔部为多个阻隔槽形成的栅栏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20.图10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串联设置的阻隔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21.图1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串联设置的阻隔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22.图12为图1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23.图1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阻隔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24.图1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阻隔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25.图15为本图1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26.图16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阻隔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27.图17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阻隔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28.图1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9.图19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30.图20为本技术又一种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31.附图标记:1、细胞培养单元;10、基体;11、第一基层;111、第一表面;112、第一流道;1121、第一底面;12、第二基层;121、第二表面;122、第一进口;123、第一出口;124、第二进口;125、第二出口;13、阻隔件;131、阻隔部;131a、阻隔条;131b、阻隔带;131c、阻隔槽,131d、栅栏结构;131e-阻隔平面;1311、连通口;132、第二流道;1321、第二底面;133、围合部;14、导流件;2、细胞培养装置。具体实施方式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33.生物体内的血液和组织液的流动是影响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生物样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34.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苛,如何在尽可能地控制好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的同时,又保证实验的简单性和准确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1,能够有效地控制好生物样本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同时又保证实验的简单性和准确性。36.该细胞培养单元1包括基体10和阻隔件13,基体10具有第一流道112、第一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23,第一进口122及第一出口123均与第一流道112连通,基体10还具有第二进口124,阻隔件13位于第一流道112内,阻隔件13具有一个位于阻隔件13内部且与第二进口124连通的第二流道132,第一流道112环绕阻隔件13设置,阻隔件13包括阻隔部131,阻隔部131与基体10之间形成有连通口1311或者阻隔部131自身具有连通口1311,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通过连通口1311连通,第一进口122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引入第一流道112内,第二进口124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另一种引入第二流道132内,阻隔部131可阻隔生物样本融入培养流体,且连通口1311可允许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融入生物样本。其中,培养流体可以包括培养基和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培养基可以是为生物样本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基质;药物可以作用于生物样本。37.以下结合图1-图15对细胞培养单元1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38.如图1-图3所示,细胞培养单元1包括基体10和阻隔件13。39.基体10作为载体,为便于实验人员观察,基体10应采用透明材料制备而成,例如,基体10的制备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玻璃、塑料或者pdms(polydimethylsiloxane,聚二甲基硅氧烷)等。通过合理地选择基体10的制备材料,使得该细胞培养单元1能够拥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这里对基体1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基体10可以呈矩形板状结构。40.基体10具有第一流道112、第一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23。这里对第一流道112、第一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23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41.第一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23位于第一流道112的同侧,且第一进口122和第一出口123均与第一流道112连通,也即第一进口122、第一流道112和第一出口123依次连通以形成一个第一通道。42.阻隔件13具有隔挡作用,阻隔件13的制备材料与基体10的制备材料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还可以部分相同,例如,当阻隔件13的制备材料与基体10的制备材料完全相同时,阻隔件13的制备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玻璃、塑料或者pdms等。关于阻隔件13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43.阻隔件13位于第一流道112内,且第一流道112环绕阻隔件13设置,其中,阻隔件13可以完全位于第一流道112内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流道112内。44.阻隔件13具有一个位于其内部的第二流道132,这里对第二流道13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45.基体10还具有第二进口124,第二进口124与第二流道132连通以形成第二通道。46.阻隔件13包括阻隔部131,关于阻隔部131的具体表现形式将在下文进行展开介绍。47.阻隔部131可以与基体10之间形成有连通口1311,也即连通口1311至少是阻隔部131与基体10共同围设形成。当然,阻隔部131也可以自身具有连通口1311,也即连通口1311形成于阻隔部131上。48.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通过连通口1311连通,也即阻隔部131位于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之间,并通过连通口1311将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连通。49.第一进口122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引入第一流道112内,第二进口124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另一种引入第二流道132内。其中,生物样本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细胞、肿瘤组织、类器官等。培养流体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rpmi 1640、dmem/f12、advanced dmem/f12、dmem等。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出口123同样也可用于将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引入第一流道112内。50.阻隔部131可阻隔生物样本融入培养流体,连通口1311可允许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融入生物样本。例如,当培养流体通过第一进口122引入第一流道112内,生物样本通过第二进口124引入第二流道132内时,阻隔部131能够阻隔生物样本从第二流道132进入第一流道112以融入培养流体,连通口1311能够允许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从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二流道132以融入生物样本,从而为生物样本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营养。51.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一种通过第一进口122引入第一流道112内,生物样本和培养流体中的另一种通过第二进口124引入第二流道132内,为生物样本的生长和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通过设计阻隔部131位于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的分界处,以将第一流道112和第二流道132在空间结构上分隔开,既能够阻止生物样本融入培养流体中,又能够保证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从连通口1311融入生物样本中,为生物样本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营养,从而提升实验的准确性。52.如图1-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基体10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两层以上)结构,当基体10为多层结构时,基于多层结构的基体10的具体形式的不同,阻隔件13与各基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53.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基体10包括第一基层11和第二基层12,第一基层11具有第一表面111,第一表面111设有第一流道112,第二基层12具有第一进口122、第一出口123和第二进口124,第二基层12叠设于第一表面111以盖合第一流道112,第二基层12具有与第一表面111贴合的第二表面121,阻隔件13设置于第二表面121。此时,阻隔件13整个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该设计中,通过将基体10设计成分体的第一基层11和第二基层12,一方面便于在第一基层11上加工第一流道112,以及便于在第二基层12上加工第一进口122、第一出口123和第二进口124,从而降低基体10整体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还便于将阻隔件13加工在第二基层12上。54.在第二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所不同的是,阻隔件13设置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此时,阻隔件13整个设置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如此设计便于将阻隔件13加工在第一基层11上。55.在第三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所不同的是,阻隔件13同时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和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此时,可以是一个阻隔件13的部分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上,且该一个阻隔件13的剩余部分设置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上,当第二基层12叠设第一基层11以盖合第一流道112时,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上的部分阻隔件13和设置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上的剩余部分阻隔件13相互拼凑形成一个完整的阻隔件13。当然,也可以是两个完整的阻隔件13分别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和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当第二基层12叠设第一基层11以盖合第一流道112时,设置于第二基层12的第二表面121上的一个阻隔件13插入第一流道112内并和设置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上的另一阻隔件13纵向堆叠。如此设计便于将阻隔件13加工在第一基层11和第二基层12上。56.具体地,第一基层11和第二基层12通过热压、超声波和激光中的一种加工方式贴合封装。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基体10的加工难度。或者,第一基层11、阻隔件13和第二基层12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此时,第一基层11和第二基层12通过3d打印技术形成一个单层结构的基体10,阻隔件13通过3d打印的方式一体成型于单层结构的基体10上。如此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阻隔件13与基体10之间的加工难度。57.如图4-图9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实验过程中,在将液态的培养流体通过第一进口122(或者第二进口124)引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之前,首先要将生物样本与液态的水凝胶混合,并通过第二进口124(或者第一进口122)一起引入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内,然后将混有液态的水凝胶的生物样本放在培养箱中,以例如37°的无菌条件培养15至20分钟后,使液态的水凝胶转变成固态的水凝胶,以使生物样本相对固态的水凝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液态的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为了避免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前,生物样本会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一起从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内,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故设计,第二流道132具有第二底面1321。以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为参照,为使阻隔部131能够阻挡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一起从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内,关于阻隔部131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实施例。58.如图4-图5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阻隔部131高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该设计中,阻隔部131相对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向外凸出设置,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前,阻隔部131能够对液态的水凝胶起到阻挡作用,以有效阻止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从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内,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59.具体地,阻隔部131为相对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凸出的阻隔条131a。其中,阻隔条131a过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可以是方形、矩形、三角形、l形或t形等。优选地,阻隔条131a过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截面呈矩形或者l形。60.如图6-图7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阻隔部131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平齐。该设计中,阻隔部131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平齐设置,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前,阻隔部131能够使第二流道132与第一流道112在空间结构上分隔开,以有效阻止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从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内,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61.具体地,阻隔部131为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平齐的疏水阻隔带131b。其中,疏水阻隔带131b应采用具有疏水性能的材料制备而成,例如,疏水阻隔带131b的制备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疏水双面胶和光刻胶等。或者,阻隔部131为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平齐的阻隔平面。62.如图8-图9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阻隔部131低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该设计中,阻隔部131相对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向内凹陷设置,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前,阻隔部131能够容纳一部分液态的水凝胶,以有效阻止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从第二流道132(或者第一流道112)进入第一流道112(或者第二流道132)内,从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63.具体地,阻隔部131为相对于第二流道132的第二底面1321凹陷的阻隔槽。其中,阻隔槽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阻隔槽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间隔设置的阻隔槽形成一个栅栏结构。64.如图1-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阻隔件13可以仅包括阻隔部131,且该阻隔部131为环形阻隔部,第二流道132和第一流道112以该环形阻隔部为分界,位于环形阻隔部内侧的区域即为第二流道132,位于环形阻隔部外侧的区域即为第一流道112,此时环形阻隔部能够有效阻止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向四周扩散。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件13还可以包括围合部133,阻隔部131的数量为两个,围合部13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阻隔部131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二流道132在两个阻隔部131之间延伸,两个围合部133分别位于第二流道132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两个围合部133与两个阻隔部131依次交替连接以构设出第二流道132。具体地,两个阻隔部131呈长条形,第二流道132的延伸方向与长条形的阻隔部131的延伸方向相同,两个围合部133分别位于两个阻隔部131的两端,两个阻隔部131和两个围合部133依次首尾连接以构设出上述第二流道132。该设计中,通过设计两个围合部133,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前,两个围合部133能够聚拢第二流道132内的生物样本和液态的水凝胶,从而进一步有效降低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从第二流道132进入第一流道112的可能性,以进一步提升实验的准确性。通过设计两个阻隔部131,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后,两个阻隔部131与基层之间所形成的连通口1311或者两个阻隔部131自身的连通口1311,能够使液态的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尽可能多地穿过连通口1311以融入生物样本中,为生物样本提供足够的营养来保证生物样本的正常生长和分化,从而提升实验的准确性。65.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阻隔件13还可以包括连接部(图中未示出),相邻的围合部133和阻隔部131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也即第二流道132由围合部133、连接部和阻隔部131三者构设而成。66.如图1-图3所示,考虑到当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通过第二进口124一起引入第二流道132内时,为使生物样本和液态的水凝胶能够均匀的分布在第二流道132内,以尽可能在液态的水凝胶凝固之后,减少固态的水凝胶与第二流道132的各表面之间的空气间隙,故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体10还具有第二出口125,第二出口125和第二进口124分别与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连通。也就是说,第二出口125和第二进口124分别靠近上述两个围合部133设置。该设计中,第二出口125作为排气孔,使第二流道132的两端通过第二出口125和第二进口124与外界大气环境连通,使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从第二进口124引入后能够均匀的分布在第二流道132内,有效减小液态的水凝胶凝固后与第二流道132的各表面之间的空气间隙,从而进一步提升实验的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二基层12具有第二出口125时,生物样本跟随液态的水凝胶也可以通过第二出口125引入第二流道132内,此时第二进口124就作为排气孔。67.如图1-图3和图10-图1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阻隔件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两个以上),当阻隔件13的数量为一个时,该一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的布置位置可以是任意的,只要该一个阻隔件13不会将第一流道112分割成多个不连续的部分即可;同理,当阻隔件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的排布方式也可以是任意的,只要该多个阻隔件13也不会将第一流道112分割成多个不连续的部分即可。68.例如,如图1-图3所示,当阻隔件13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进口124的数量亦为一个,该一个第二进口124与该一个阻隔件13的第二流道132连通,此时第二进口124和第二流道132连通以形成第二通道。当然,基体10还可以包括一个与该阻隔件13的第二流道132连通的第二出口125,此时第二进口124、第二流道132和第二出口125连通以形成第二通道。69.具体地,一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的布置位置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70.在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如此设计,使得细胞培养单元1在例如摇臂设备的外力作用下,能够保证液态的培养流体在第一流道112内流动的流畅性,从而保证培养流体中的营养物质能够有效地从连通口1311进入第二流道132与生物样本融合。71.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相交。例如两中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是30度也可以是60度等。72.例如,如图10-图17所示,当阻隔件13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二进口124的数量亦为多个,且每个第二进口124均与一个阻隔件13的第二流道132连通,此时多个第二进口124和多个第二流道132一一对应连通以形成多个第二通道。当然,基体1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出口125,且每个第二出口125均与一个阻隔件13的第二流道132连通,此时多个第二进口124、多个第二流道132和多个第二出口125一一对应连通以形成多个第二通道。73.多个阻隔件13中的任意相邻两个阻隔件13之间间隔或者接触。74.多个阻隔件13中的多个第二流道132可以用于容置相同的生物样本也可以用于容置至少两种不同的生物样本,各阻隔件13的阻隔部131对容置与其第二流道132内的生物样本起到阻隔作用,故任意两个阻隔件13的第二流道132内所容置的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之间不会出现相互融合的现象。75.具体地,多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的排布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76.如图10-图12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重合。也就是说,多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沿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串联排布,且任意两个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如此设计,可以将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混合液态的水凝胶并通过不同的第二进口124一起引入不同的第二流道132中,待所有第二流道132内的液态水凝胶凝固后,将培养流体通过第一进口122引入第一流道112中,此时串联设置的所有第二流道132内的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共用第一流道112内的培养流体,实现同一培养流体下的相同或者不同生物样本的共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任意相邻两个阻隔件13沿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可以接触也可以间隔。77.当基体10具有多个第二出口125时,第二出口125的流通截面小于第二进口124的流通截面。如此设计,能够使相邻两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排布更加紧凑,从而增加细胞培养单元1在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通量。78.如图13-图17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任一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与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平行。也就是说,多个阻隔件13在第一流道112内沿垂直于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并联排布,且任意两个第二流道13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中轴线相互平行。如此设计,可以将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混合液态的水凝胶并通过不同的第二进口124一起引入不同的第二流道132中,待所有第二流道132内的液态水凝胶凝固后,将培养流体通过第一进口122引入第一流道112中,此时并联设置的所有第二流道132内的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共用第一流道112内的培养流体,实现同一培养流体下的相同或者不同生物样本的共同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任意相邻两个阻隔件13沿垂直于第一流道112的自身延伸方向上可以接触也可以间隔。79.进一步地,细胞培养单元1还包括多个位于第一流道112内的导流件14,多个导流件14位于第一流道112内的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且位于第一流道112内的同一端上的多个导流件14之间相互间隔设置。其中,导流件14为相对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凸出的凸柱,凸柱具有过平行于第一流道112的第一底面1121的平面的截面,且该截面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或矩形等。该设计中,单束液态的培养流体通过第一进口122引入第一流道112后,在多个导流件14的作用下会被分成多束液态的培养流体,使液态的培养流体能够均匀的分布在任意相邻两个并联排布的阻隔件13之间,从而保证所有第二流道132内的相同或者不同的生物样本都能够均匀的获取培养流体内的营养物质,以进一步提升实验的准确性。80.请参照图18-图20所示,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细胞培养装置2,该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多个上述细胞培养单元1,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行列排布,也即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m列*n行排布,其中,m表示每一行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n表示每一列中的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m≥1,n≥1,m和n为整数且m和n不同时为1。在位于同一行的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中,前一细胞培养单元1的第一出口123与后一细胞培养单元1的第一进口122的间距可采用自动化移液器预设通道间距(例如9毫米),在位于同一列的多个细胞培养单元1中,相邻细胞培养单元1的两个第一进口122的间距或者两个第一出口123的间距也可以采用自动化移液器预设通道间距(例如9毫米)。81.该细胞培养装置2中细胞培养单元1的数量大于50个,例如,可以是64个、80个、96个、112个、128个、256个等,以实现高通量。82.作为示例,如图18-图20所示,细胞培养装置2包括128个细胞培养单元1,该128个细胞培养单元1呈16行*8列的方式排布,且该128个细胞培养单元1的基体10一体成型。8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细胞培养装置2结构紧凑、体积小巧,能够适用于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的工作距离,能够与高通量自动化系统相匹配,可直接放置于自动化工作站样品台上,实现培养流体和化学试剂的精准移液。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细胞培养单元及细胞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2-11-30 08:23:5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