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五味子酒 很多人会在家里自己泡制各种药酒,五味子酒也是其中的一种。五味子,可以作药用,也可当水果食用和饮料、酿酒制造果汁保健方面等。那么,五味子酒应该怎么自制呢?五味子酒又有什么保健功效呢?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下怎么自制五味子酒。 自制五味子酒
市面上有售卖五味子酒,可是人们都不太放心,毕竟出现过不少酒类的食品安全事件,人们更倾向于在家里自制五味子酒,该怎么自制呢?
做法一:
材料:五味子50g,白酒500毫升
做法:将五味子洗净,装入玻璃瓶中,加入酒浸泡,瓶口密封,每日振摇一次,浸泡半个月后即可饮用。
做法二:
1、五味子用清水洗净尘土,晾干。
2、放入搅拌机中打碎。
3、热锅,把五味子粉倒入锅中炒至干爽。
4、把五味子放凉,装入酒中,封口,阴凉处放15天以上。
5、15天后,泡好的五味子酒就可以喝了。
上面两种自制的方法都算不上很复杂,一般人都能制作成功的,你也不妨试试吧。
五味子酒的做法五味子酒除了家庭自制之外,更多的是工业制作,这样才能大规模地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一般来说,五味子酒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五味子酒是采用五味子果实经特定过程制得的果酒,原料处理之前,要严格分等,分选处理。
由于五味子果实含糖低、酸 度高,所以采用加入白砂糖液稀释酸度的混合发酵方法,果实破碎后成自流果汁,用脱臭酒精调至13度(v/v)左右,进行冷冻,过滤待用。
而发酵汁经前发酵和后发酵,使发酵原汁达以下要求,呈宝石红色, 有新鲜果香,酒精度在 11~18 度(v/v),总酸在 0.9~1.8%,挥发酸 在 0.08%以下,单宁在 0.07%以下,残糖在 0.5 以下,发酵结束后的原酒经分离、冷冻、过滤、贮存,贮存温度控制在 10℃左右。
二次发酵结束后立即分离,分离后的果渣,加入糖,一半进行发酵 3~ 4 天,称为三次汁,果渣压榨汁称为三次压榨汁,然后将两种汁混和 加糖继续发酵,当酒度达到 7~8 度后,贮藏1周左右,进行蒸馏,得五味子果白兰地酒,密封陈酿半年以上。最后将发酵原酒和自流汁按 9;1 的比例配料。
五味子酒的保健功效加入了不同种类药材制作的药酒具有不同的保健功效,那么加入了五味子泡制的五味子酒的保鲜功效有哪些呢?
五味子,可以作药用,也可当水果食用和饮料、酿酒制造果汁保健方面等,它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类黄酮、植物固醇及有强效复原作用的木酚素,是兼具精、气、神三大补益的少数药材之一。五味子泡酒能益气强肝、增进细胞排除废物的效率、供应更多氧气、营造和运用能量、提高记忆力及性持久力。
五味子酒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止咳,止精止泻,益智安神滋补强身之功效,不但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提高人们的视力和听觉而且在食品、饮料、酿酒制造果汁保健方面得到广泛利用,还可以保护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可以强身补气。
五味子酒的宜忌人群不管是药酒还是药膳,都不是一般人随便就可以食用的,你是否也适合食用呢?看看五味子酒的宜忌人群就知道了。
1、适宜盗汗者、心悸、多梦、失眠者、遗精、滑精者。
2、五味子酒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心悸,健忘,烦躁等症,有这些症状的人群可以引用。
3、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禁服。
4、五味子,味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最好不要服用。
有些人会认为,自制的五味子酒会比市面上售卖的五味子酒营养价值要高,也更安全,因此多喝一点是没问题的,也会更适合食用,其实这是错误的,毕竟是药酒呢,千万要注意其宜忌人群,看看自己是否适合食用。
五味子酒的注意事项不管是什么酒都好,都说喝酒伤身呢,千万要注意不要饮用过多。此外,除了注意自己体质是否适合饮用外,还有下面的这些事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1、久咳肺虚无痰者,可单用五味子酒敛肺止咳;若咳嗽不止者,可与罂粟壳一起,以加强其疗效。
2、夏月伤暑,或热病后期气阴两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搏虚弱者,可与人参、麦冬同用,以益气生津。
3、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可与人参、麦冬、酸枣仁等同用,以养心安神。
4、五味子无明显毒性,但是又个别病人在服用五味子酒后胃部有烧灼,泛酸及胃痛的症状。如果有这些情况出现,需要立刻停止饮用,并且咨询医生。
注意了这些事项,饮用其五味子酒的时候,就可以更加放心了。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