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作者:admin      2022-04-09 17:47:14     342



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是国内首创的一种高效节能的高产养鱼技术,一般要比常规养鱼增产30-40%。其原理是通过把池塘的静水采用动力设备变成微流水,从而达到调节水质,改善整个池塘的生态环境,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是培育大规格鱼种、培育亲鱼,促进性腺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一项新的高产养殖方式。在此,帮农网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

一、鱼池的布局与条件

鱼池布局可分为二种,即:双池循环与单池循环。进行循环水养鱼的池塘面积为2-4亩。水深在1.8米左右,池坡1:1.5。双池循环的两口池塘要求彼此相邻且在同一水平地势上,否则会影响池塘间的水体交换。单池循环适应零星塘、堰等。

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是如何实现的?www.nw868.com

二、基础设施和设备

进行双池循环的相邻鱼池,在两口紧靠丘埂的长边一端,约埂长的1/4处和3/4处,安装水泥预制涵管,涵管口径35厘米,用两节1米长的涵管衔接。涵管在第一池的出水口距水面5厘米,在第二池的进水口距水面65厘米,涵管由第一池向第二池倾斜,水流由第一池向第二池。为防止两池鱼种相互串游和杂物堵塞涵管,在涵管的进、出水口设置网片拦鱼栅,分阶段将18目尼龙网片和8目聚乙烯网片用铁丝扎在涵管口上。主要动力设备为功率为2.2千瓦,口径16.7厘米的潜水泵一台,设置在安有涵管的池埂另一端头,水泵莲蓬头安放在第二池中,用绳索悬吊在木桩上,居于水面表层,水泵出水管与水面成小于45°夹角倾斜伸进第一池水中,管口距水底35厘米。

单池循环要在池埂上建筑流水渠道,最好是用水泥砖砌的明管道,水渠人池塘的进水口要安装口径为35厘米的水泥涵管,涵管口距水面75厘米。涵管的对角安装动力设备,同样选用2.2千瓦,口径16.7厘米的潜水泵,水泵莲蓬头置于池塘水表面,象双池循环方式一样悬吊,水泵出水管人水渠,使抽出的水经池埂上的水渠再流入池塘底层。

三、养殖技术与管理

1、抽水时间的确定。抽水季节为6-11月,每天抽水时间为12.00~18.00之间,这段时间光合作用强,上层水中溶氧饱和时间持续久,进行水体交换效果最佳。一般每天抽2-4小时,可改善池塘溶氧分布不均匀状况,活化水质,为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是如何实现的?www.nw868.com

2、抽水方法。双池循环由水泵将前一池塘的表层水通过直接抽入后一池塘的底层,然后,后一池塘的表层水通过涵管流人前一池塘的底层。如此循环交换。单池周循环由水泵抽表层水入池埂水渠流入池塘底层,池塘上下水体充分交换。通过交换提高池塘整个水体的溶氧量和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优势种群的生长繁殖、丰富水体的天然饵料,提高鱼类对饵料的利用率。

3、加强施肥和投饵。饲养管理采用先用大草,粪肥适量作基肥,后用“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方法投喂精饲料和青饲料。循环水养鱼必须大量投饵与施肥,以满足鱼类快速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要求管理人员认真观察鱼类的摄食和活动状况,灵活掌握每天的投饵量和投饵次数。

4、经常检查进、出水口拦鱼栅有无堵塞和破损,防止水体循环不畅和跑鱼现象。

5、防治鱼病。在进、出水口和食场要经常挂药袋预防鱼病。另外,每10-15天交叉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和90%的晶体敌百虫,用量分别为15-25公斤/亩(1PPm)和0.2-0.5PPm全池泼洒,一旦发生鱼病要停止循环并及时对症治疗。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