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起重机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6-29 16:33:14     785



包装,储藏,运输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用吊具。背景技术:2.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起重机的种类很多,应用也很广泛,其中塔式起重机是建筑工地常见的起重设备,主要用来运输建筑墙材、水泥等重物,通常,都是在起重机上有一个吊钩,然后地面人员把所需要的建筑墙材套上两根绳索,两根绳索一起挂到吊钩上。上述方式有如下缺陷:绳索是用一根钢丝绳通过某种方法形成一个环,然后将这个环套在建筑墙材上,但这种环很容易在接头处断裂,造成事故;另外,在转运过程中,两根绳索呈一定距离套在建筑墙材上,但其受力点又集中在吊钩处,因此在建筑墙材的重力作用下,绳索在建筑墙材上的着力点会向中心部位移动,并且这种移动是不规范的,不确定的,这就容易造成建筑墙材在空中发生倾斜,同样容易造成事故。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起重机用吊具。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5.一种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包括铰接轴,所述铰接轴上铰接有两个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两根7型轴转杆,所述轴转杆上端通过两个轴转筒与铰接轴之间轴转连接,所述轴转杆下端向内折弯成折弯段;两根轴转杆下端之间通过下横梁连接;每个框架的两根所述轴转杆的拐点处通过上横梁连接,其中一个框架的两根轴转杆外侧铰接有耳板,所述耳板配套一根卡杆,另一个框架的两根轴转杆外侧设有配套的卡槽;还包括一个与起重机的吊绳固定连接的套筒,所述套筒两端线上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设有限位叉,所述铰接轴为柱体,在其柱体上设有与限位叉配套的限位槽;所述铰接轴两端开有通孔,每个通孔配套一个销轴。6.所述卡杆的两端设有堵头。7.所述套筒上设有吊钩。8.所述导向槽下端设有能挂住限位叉的挂杆。9.每个框架的两个轴转杆之间设有把手。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两个框架,使用时折弯段插入将要转运的建筑墙材底部,然后启动起重机,在建筑墙材的重量和框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两个框架将建筑墙材牢牢夹住,待建筑墙材被吊离地面后,操作工再将卡杆向卡槽方向推进并将其转入卡槽内,进一步限定两个框架之间的距离,起到更安全的作用,然后就可以放心起吊了;吊装到位后,操作工首先转动卡杆使其离开卡槽限制,然后将其推向耳板一侧,将建筑墙材按要求放好,再将框架抽离即可,安全、方便、快捷。附图说明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14.图2为框架部分的左视结构示意图;15.图3为图1中轴转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16.图4为图3中a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7.图5为框架和轴转杆部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18.图6为图5中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19.图7为卡槽的侧视结构示意图;20.图8为导向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21.图中,1、套筒,101、导向槽,102、挂杆,103、限位叉,2、铰接轴,201、限位槽,3、轴转杆,301、折弯段,4、轴转筒,5、上横梁,6、下横梁,7、把手,8、耳板,9、卡杆,901、堵头,10、卡槽,11、吊钩,12、通孔,13、销轴。具体实施方式2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该种起重机用吊具,包括一根铰接轴2,铰接轴2为一根柱体,铰接轴2上套一根套筒1,套筒1固定在起重机的吊绳上,在套筒1的两端向上分别安装一个导向槽101,导向槽101为t型,在导向槽101内有一个限位叉103,限位叉103为如图4所示的形状,在导向槽101内还有一根挂杆102,挂杆102位于导向槽101的下端,用于挂住限位叉103,在铰接轴2上开两组如图5和图6所示的限位槽201,每组限位槽201与一个限位叉103配套,使用时限位叉103插入限位槽201内,防止铰接轴2从套筒1滑落,发生倾斜;在铰接轴2上铰接两个结构相同、位置相反的框架,框架的具体结构为:23.两个7型轴转杆3,轴转杆3的上端有一个轴转筒4,轴转筒4套在铰接轴2上,两个轴转杆3的拐点(7的拐点)之间通过一根上横梁5连接,两个轴转杆3之间通过把手7连接;除外,两个轴转杆3的下端之间还可以通过一个下横梁6连接。24.防止轴转筒4发生轴向位移的方式为现有技术,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在铰接轴2上开两个通孔12,一端一个,通孔12配一个销轴13,安装好轴转筒4后可以在通孔12内插入销轴13。25.轴转杆3的下端向内折弯,也就是向另一个框架折弯出折弯段301,折弯段301最好是楔形。26.在其中一个框架的两个折弯段301的折弯处的外侧分别铰接一个耳板8或者圆环,耳板8上穿一根卡杆9,卡杆9的两端都有堵头901,另一个框架的折弯段301的折弯处安装一个卡槽10,卡杆9能卡入卡槽10内。27.在套筒1上还固定安装一个吊钩11。28.轴转杆3、折弯段301属于承重结构,所以应该粗壮、结实一些,上横梁5、下横梁6把手7和卡杆9为非承重结构,因此以轻巧为宜。29.工作过程如下:30.如果要吊装建筑墙材,首先,起重机司机将本吊具移动到建筑墙材处,两个地面工作人员拉住吊具上的把手7,向两端用力将两个框架分开,吊具继续下落,然后地面工作人员将折弯段301插入建筑墙材底部,松开把手7,起重机司机操作起重机,使吊具慢慢抬离地面,两个框架在其自身重量和建筑墙材的重力作用下将建筑墙材夹紧,地面工作人员扶住框架,然后将卡杆9转动至另一个框架处,卡在卡槽10内,这时地面工作人员就可以离开吊具,起重机司机开始吊装;吊装到位后,施工区工作人员扶住框架,首先将卡杆9离开卡槽10后转出,然后起重机司机操纵起重机使建筑墙材慢慢降落至地面,施工区工作人员从两边拉住两个把手7,将折弯段301拉出来,起重机司机再操作起重机,将吊具调离,进行下一次的吊装即可。31.如果是吊装水泥、沙子等,则直接用吊钩11吊装即可。32.本实用新型可以拆卸,只需将限位叉103抽离开限位槽201,再将铰接轴2抽离套筒1和轴转筒4即可,此时,限位叉103挂在挂杆102上,防止挂杆102丢失,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方法也很简单,具体为:将套筒1和框架摆放好,套筒1位于轴转筒4之间并且成一条线,将铰接轴2从一端插入,然后将限位叉103从导向槽101落入限位槽201,同时将销轴13插入通孔12即可。33.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技术特征:1.一种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包括铰接轴(2),所述铰接轴(2)上铰接有两个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两根7型轴转杆(3),所述轴转杆(3)上端通过两个轴转筒(4)与铰接轴(2)之间轴转连接,所述轴转杆(3)下端向内折弯成折弯段(301);两根轴转杆(3)下端之间通过下横梁(6)连接;每个框架的两根所述轴转杆(3)的拐点处通过上横梁(5)连接,其中一个框架的两根轴转杆(3)外侧铰接有耳板(8),所述耳板(8)配套一根卡杆(9),另一个框架的两根轴转杆(3)外侧设有配套的卡槽(10);还包括一个与起重机的吊绳固定连接的套筒(1),所述套筒(1)两端线上设有导向槽(101),导向槽(101)内设有限位叉(103),所述铰接轴(2)为柱体,在其柱体上设有与限位叉(103)配套的限位槽(201);所述铰接轴(2)两端开有通孔(12),每个通孔(12)配套一个销轴(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所述卡杆(9)的两端设有堵头(9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所述套筒(1)上设有吊钩(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槽(101)下端设有能挂住限位叉(103)的挂杆(10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用吊具,其特征是,每个框架的两个轴转杆(3)之间设有把手(7)。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用吊具。它包括铰接轴,铰接轴上铰接有两个框架,框架包括两根轴转杆,轴转杆上端通过轴转筒与铰接轴连接,轴转杆下端向内折弯;两根轴转杆下端通过下横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折弯段插入将要转运的建筑墙材底部,然后启动起重机,两个框架将建筑墙材牢牢夹住,待建筑墙材被吊离地面后,操作工再将卡杆向卡槽方向推进并将其转入卡槽内,进一步限定两个框架之间的距离,起到更安全的作用,然后就可以放心起吊了;吊装到位后,操作工首先转动卡杆使其离开卡槽限制,然后将其推向耳板一侧,将建筑墙材按要求放好,再将框架抽离即可,安全、方便、快捷。快捷。快捷。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彤 崔蓬 路明 彭寿民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济南舜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5.18技术公布日:2023/6/28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