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储藏,运输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沿海、内河港口集装箱货物多式联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背景技术:2.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是我国集装箱货物最主要的三种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相比于单一的运输方式,集装箱多式联运综合了公路运输灵活便捷、水路运输绿色低碳和铁路运输运量大的特点,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大幅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3.目前,集装箱专业化程度高的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系统主要有三种模式:4.第一种(水路-公路):该模式下集装箱流转包括装卸船作业、码头堆场间水平运输、堆场装卸车作业的过程。码头前沿采用集装箱岸桥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使用集装箱牵引半挂车完成码头与后方堆场的水平运输,集装箱起重机装卸堆存,再从堆场运输至港外。集装箱装卸工艺流程为:船←→岸桥←→集装箱牵引半挂车←→集装箱起重机←→集装箱堆场←→集装箱起重机←→货主集装箱牵引半挂车←→港外。该模式下集装箱运输形式单一,且公路运输污染较大。5.第二种(水路-公路/铁路):该模式将铁路装卸作业线布置在港区后方,集装箱装卸船及水平运输的过程与第一种装卸作业系统模式一样,堆场与港外集装箱运输的过程增加了铁路运输的方式,且水路-铁路与水路-公路两种装卸作业系统互不干扰。但该模式集装箱装卸作业过程需要使用集装箱堆场进行缓冲,需布置大面积的堆场,且装卸次数多,所需装卸机械设备数量多、全过程能耗大。6.第三种(水路-铁路):为了弥补第二种模式的不足,将铁路装卸作业线直接延伸至码头前沿,利用集装箱岸桥直接完成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之间的换装作业。该模式下集装箱无需经过后方堆场堆存直接换装,大大简化了集装箱装卸作业流程。但该模式铁路装卸作业线受到码头平台长度制约,且列车装卸时码头无法同时进行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装卸作业,整体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较低。7.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下集装箱多式联运装卸作业系统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优化完善了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大幅提高了码头整体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8.上述集装箱多式联运装卸作业系统中,第一种模式集装箱运输形式单一,相比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运量小,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第二种模式通过将铁路装卸作业线布置在港区后方,增加了集装箱出港的运输方式,解决了第一种模式运量小和污染大的缺点,但其换装工艺比较繁琐,耗能大。第三种模式通过将铁路装卸作业线延伸至码头前沿,有效的解决了集装箱从船舶到铁路间需要堆场进行缓冲的问题,但码头整体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较低,且水铁作业时,无法同时进行水公作业。9.本发明主要是在第三种模式的基础上对码头前沿集装箱装卸作业工艺进行改进,确保列车装卸作业的同时也可同步进行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装卸作业,同时实现集装箱货物从船舶到铁路间无需堆场进行缓冲,一次出港。从而提高码头前沿货物装卸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技术实现要素:10.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简化集装箱换装流程,兼顾码头前沿列车装卸作业和公路运输的货物装卸作业,提高码头前沿货物装卸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12.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均布置在码头平台上,铁路装卸子系统位于码头平台后侧,公路装卸子系统位于码头平台临水侧,码头平台分为铁路通道和集卡通道两个通道,所述铁路通道和集卡通道在平面上互不干扰,能同时作业,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之间互不干扰,能同时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13.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铁路装卸子系统包括铁路专用线、列车、集装箱装卸桥。14.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公路装卸子系统包括集装箱卡车和集装箱装卸桥,集装箱船靠港后,集装箱装卸桥直接将集装箱卸至停靠在码头前沿的集装箱卡车上,经由引桥运输港外。15.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铁路专用线通过设置高架桥墩引入至码头平台后侧,桥墩下方净空满足集装箱卡车通行净空要求,卡车运输和铁路运输在空间上互不干扰,能同时运行。16.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集装箱装卸桥将船舶上的集装箱直接卸至铁路专用线上等候的列车,经由列车运输至港外。17.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优选方案,其中:集装箱装卸桥将集装箱直接卸至码头面停靠的集装箱卡车上,经由集装箱卡车运输至港外。1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19.一种上述的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工艺流程,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能单独或同时进行铁路装卸和集装箱卡车装卸。20.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工艺流程的优选方案,其中,单独运行铁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靠泊后,将列车停靠在码头平台指定位置,通过集装箱装卸桥直接将集装箱从集装箱船装至空载列车或从列车装至空载集装箱船,通过调整列车在码头平台的位置,来实现各节车厢集装箱货物的装卸。21.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工艺流程的优选方案,其中,单独运行公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靠泊后,将多辆集装箱卡车停靠在码头平台指定位置,通过集装箱装卸桥直接将集装箱从集装箱船装至装箱卡车或从装箱卡车装至空载集装箱船。22.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工艺流程的优选方案,其中,同时运行铁路装卸系统和公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靠泊后,将列车和多辆集装箱卡车停靠在码头平台指定位置,利用多台集装箱装卸桥,同时进行铁路和公路装卸作业。2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24.(1)铁路专用线布置在码头平台后侧,集装箱装卸桥直接将集装箱卸至列车运输至港外,取消了传统水铁联运模式中集装箱从船舶到铁路间需要堆场进行缓冲的装卸过程,大大简化了集装箱装卸作业流程,确保集装箱在港区内“零转驳”,一次出港。25.(2)通过设置高架桥墩将铁路专业线抬高,保证其与码头平台之间留有足够的净空,从而满足集装箱卡车在码头平台的正常运行。铁路装卸和公路装卸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可进行协同作业,真正意义上实现水、公、铁多式联运无缝衔接。26.(3)本发明的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既保留了传统码头公路运输方式,又引进了铁路运输方式。在港区后期运营组织时,可根据港区货物吞吐量、货物种类的变化,灵活选取合适、高效的运输模式,有效提高了码头对到港货物的适应能力,优化了传统多式联运装卸作业系统结构,大幅提升了码头整体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附图说明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28.图1是本发明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断面示意图;29.图2是本发明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平面图。30.附图标号说明:31.1-码头平台;11-铁路通道;12-集卡通道;2-铁路专用线;3-列车;4-集装箱装卸桥;5-集装箱卡车;6-引桥;7-集装箱船;8-高架桥墩。32.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3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34.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35.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36.如图1-2所示,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提供了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包括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均布置在码头平台1上,铁路装卸子系统位于码头平台1后侧,公路装卸子系统位于码头平台1临水侧,码头平台1分为铁路通道11和集卡通道12两个通道,所述铁路通道11和集卡通道12在平面上互不干扰,能同时作业,铁路装卸子系统和公路装卸子系统之间互不干扰,能同时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37.所述铁路装卸子系统包括铁路专用线2、列车3、集装箱装卸桥4。集装箱船7靠港后,集装箱装卸桥4直接将集装箱卸至停靠在码头前沿的列车3上,运输至港外。38.所述公路装卸子系统包括集装箱卡车5和集装箱装卸桥4。集装箱船7靠港后,集装箱装卸桥4直接将集装箱卸至停靠在码头前沿的集装箱卡车5上,经由引桥6运输港外。39.铁路专用线2通过设置高架桥墩8引入至码头平台后侧,桥墩下方净空满足集装箱卡车5通行净空要求。卡车运输和铁路运输在空间上互不干扰,能同时运行。40.集装箱装卸桥4可将船舶上的集装箱直接卸至铁路专用线2上等候的列车3,经由列车3运输至港外。也可将集装箱直接卸至码头面停靠的集装箱卡车5上,经由集装箱卡车5运输至港外。41.本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可单独或同时进行铁路装卸和集装箱卡车装卸,具体实施时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装卸工艺流程:42.单独运行铁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7靠泊后,将列车3停靠在码头平台1指定位置,通过集装箱装卸桥4直接将集装箱从集装箱船7装至空载列车3或从列车3装至空载集装箱船7,通过调整列车3在码头平台的位置,来实现各节车厢集装箱货物的装卸;或43.单独运行公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7靠泊后,将多辆集装箱卡车5停靠在码头平台1指定位置,通过集装箱装卸桥4直接将集装箱从集装箱船7装至装箱卡车5或从装箱卡车5装至空载集装箱船7;或44.同时运行铁路装卸系统和公路装卸系统:集装箱船7靠泊后,将列车3和多辆集装箱卡车5停靠在码头平台1指定位置,利用多台集装箱装卸桥4,同时进行铁路和公路装卸作业。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集装箱零转驳多式联运立体交叉装卸作业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6-29 23:07:30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