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施甸扶持生猪(施甸县扶贫)

作者:admin      2023-07-04 14:00:35     0



施甸扶持生猪(施甸县扶贫) 本文目录一览:1、2021年养殖新补贴政策,养猪有哪些呢?2、养猪国家给什么补助3、国家对养猪的扶持政策4、施甸县简介及详细资料5、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生猪价格回上涨吗?6、学校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2021年养殖新补贴政策,养猪有哪些呢?2021年,在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的今天,官方依然要求加快清理超范围划定的限养禁养区,也可以让那些担心拆迁之风再起的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在推出的各项政策中,真金白银的生猪补贴总是最为抢眼。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的《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工作的通知》,中央预算内投资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给予一次性补助,主要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建设动物防疫、粪污处理、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最低不少于50万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将养殖户贷款贴息补助范围由年出栏5000头以上调整为现行的500头,这无疑给养猪产业恢复注了支强效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猪粮安天下,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举措,抓紧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纠正随意扩大限养禁养区和搞“无猪市”、“无猪县”问题;严格执行非洲猪瘟疫情报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加快疫苗研发进程。根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一号文件部署要求,2021年,支持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对中小养殖场户帮带和技术服务。2021年相信养猪业依然会是中央关注的重点,虽然生猪的复产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毕竟还没有百分百完成,猪价的高涨也反映了这一点。养猪业的复产彻底完成的标准,除了存栏的恢复,猪价真正恢复正常才是最核心的指标。对未来来说,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政策的出台,更期待政策的落地。养猪国家给什么补助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2.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3.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2013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给予价格补贴。4.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5.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能繁母猪、育肥猪。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对东部地区补贴40%,对中央单位补贴8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覆盖全国,地方可自主开展相关险种。国家对养猪的扶持政策生猪养殖规模3000头以上的,补贴80万;2000到2999头的,补贴60万;1000到1999头的,补贴40万;500到999头的,补贴20万。法律依据:《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二、重点任务(一)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督促各地抓紧落实2019年项目资金,指导养殖场户尽快开工建设;及时下达2020年项目资金,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尽快形成实际产能。(二)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指导地方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实行应补尽补。(三)保障养殖用地。配合自然资源部门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取得效率。(四)落实财政支持项目。用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县市要加快补助资金拨付进度,在三个月内将补助资金给付到位。(五)加大金融保险支持。总结推广抵押贷款试点经验。督促地方细化落实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及时兑付贴息资金。扩大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覆盖面,配合银保监部门进一步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降低养殖风险。施甸县简介及详细资料概况 施甸县 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县域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79公里,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万亩(水田12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行政区划 施甸县辖5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施甸县辖2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1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甸阳镇42632由旺镇37839太平乡20509等子乡9740姚关乡35199万兴乡14035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811酒房乡25421旧城乡15109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6031老麦乡20208何元乡15095水长乡16574保场乡21399仁和乡2758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 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国小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 施甸县山村景色 施甸县 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水池、水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工业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 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胶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矽1067吨。食品加工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冬粉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 施甸县 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成长的生力军。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国中18所,职中l所,国小325所,幼稚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体制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 基础设施 施甸县 土地资源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水能资源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施甸县 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人力资源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 农田水利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电力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交通通信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行动电话10560部。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相关连线 昌宁县 大姚县 富宁县 广南县 剑川县 龙陵县 禄丰县 弥渡县 牟定县 丘北县 双柏县 腾冲县 武定县 西畴县 砚山县 元谋县 云龙县 洱源县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生猪价格回上涨吗?这个问题问的好,你们就该多问问。保山市区的猪肉价格会涨。涨到多少这个一时间不好说,可能涨到7块左右。高了不会高到哪,低也低不到哪。你要想赚钱,你主要要重视你的小猪猪的肉质和特色。你要有需要就问我。学校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学校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校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1】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号召,积极参与滇西扶贫攻坚,并定点扶贫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为云南省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2013年组织7批次,2014年已组织6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施甸县城乡规划、姚关镇文化旅游开发、雷打树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12期,供培训2600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面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和陇川县在2013年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培训,近期又将开展2期,共有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二是教师培训。2013年6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13年12月、2014年3月,西安交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的20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训。 三是智力帮扶。2013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施甸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地考察了施甸县太平镇石瓢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太平镇就开发石瓢温泉饮用富氢水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2014年6月5日,学校副校长李伟一行5人在保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朋建,施甸县县长张云怡及其他市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姚关镇雷打树村、施甸三中、姚关小学和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施甸县召开了2014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2013年帮扶工作,明确2014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施甸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2014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创业企业与施甸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2013年一期投入60余万元帮扶援建施甸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施甸一中主页服务器;2014年,学校二期投入近50万元,为姚关镇雷打树小学、施甸三中、仁和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与施甸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资助10名施甸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仲英书院组织了两次赴云南施甸帮扶实践活动,40余名师生分别在施甸县一中、三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杨琳教授课题组,针对施甸县抗战文化、契丹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 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2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指导,重点对施甸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33名医务人员到学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2名干部赴滇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