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加工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制作领域,尤其指一种吸塑模具。背景技术:2.现有吸塑模具通过抽真空装置将模具抽真空,使膜片贴合在模仁上塑性,从而制作出满足造型要求的膜片。然而,现有吸塑模具对于弯曲度较大的膜片塑性,容易出现膜片与模仁吸附不够紧密,导致膜片平面不够平整或造型未满足成型要求,造成材料浪费,因此现有的吸塑模具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吸塑效果好,能使膜片与成型腔底面平整相贴合的吸塑模具。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吸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与能驱动上模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相连接,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抽真空孔,所述抽真空孔通过管道与抽真空机构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的顶面上设置有成型凹部,所述成型凹部的底面是当上模与下模对合时留出成型腔的斜面,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中均水平分布有能快速加热模体而使成型腔内空气受热膨胀而能将膜片贴合在斜面上的加热棒,所述加热棒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接。5.作为改进,在所述上模和下模的侧壁上可优选均设置有能容纳对应加热导线的线槽。6.进一步改进,在上线槽上可优选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上束线夹的上凹槽,在下线槽上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下束线夹的下凹槽。7.作为改进,所述加热棒的长度可优选小于上模宽度的一半,在上模的两侧均分布有能插入加热棒的加热棒安装腔,在下模的两侧均分布有加热棒插接腔。8.作为改进,在所述下模的四个角上可优选均设置有凹部,在所述上模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能插接在对应凹部上的凸部。9.进一步改进,在每个凹部和凸部上可优选均设置有贯穿的螺纹孔,当所述上模与下模对合时,凹部螺纹孔与凸部螺纹孔一一对合在一起。10.作为改进,在所述下模上可优选设置有l形凹部,在所述上模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能插接在l形凹部上的l形凸部。11.进一步改进,所述l形凹部与下模的顶面可优选通过圆弧面过渡相连接。12.作为改进,在所述上模的底面上可优选设置有能拆卸的模仁体,所述上模通过螺钉与模仁体固定在一起。13.进一步改进,所述抽真空孔可优选贯穿模仁体。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能快速加热模体的加热棒在成型腔中产生高压空气,从而将膜片贴合在成型腔的底面上,使弯曲度大的膜片也能与成型腔表面紧密贴合,吸塑效果好;制得的膜片表面平整,造型能够满足塑性要求;在上模和下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线槽能够收纳加热棒的加热导线,使模具外观整洁,便于清理,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加热导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16.图2为图1的俯视图;17.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18.图4是图2中沿b-b线的剖面图;19.图5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20.图6是图5中上模处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2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2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塑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与能驱动上模1相对下模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相连接,在上模1上设置有抽真空孔11,抽真空孔11通过管道与抽真空机构相连通,在下模2的顶面上设置有成型凹部21,成型凹部21的底面是当上模1与下模2对合时留出成型腔3的斜面22,在上模1和下模2中均水平分布有能快速加热模体而使成型腔3内空气受热膨胀而能将膜片贴合在斜面22上的加热棒,加热棒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接。在上模1的底面上设置有能拆卸的模仁体15,上模1通过螺钉与模仁体15固定在一起。抽真空孔11贯穿模仁体15。加热棒能快速加热成型3中的空气产生高压热空气从而将膜片贴合在斜面22上,挤出膜片与斜面22之间的气泡,使膜片能与斜面22平整贴合在一起,而抽真空机构启动后膜片又与上模1的模仁体15相互贴合,从而使膜片完成吸塑塑性。采用的抽真空机构以及加热棒的具体结构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23.在上模1和下模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能容纳对应加热导线的线槽12。在上线槽上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上束线夹的上凹槽13,在下线槽上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下束线夹的下凹槽。加热棒的长度小于上模宽度的一半,在上模的两侧均分布有能插入加热棒的加热棒安装腔14,在下模的两侧均分布有加热棒插接腔。24.在下模2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凹部23,在上模1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能插接在对应凹部23上的凸部。在每个凹部23和凸部上均设置有贯穿的螺纹孔,当上模1与下模2对合时,凹部螺纹孔与凸部螺纹孔一一对合在一起。25.在下模2上设置有l形凹部24,在上模1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能插接在l形凹部24上的l形凸部。l形凹部24与下模2的顶面通过圆弧面25过渡相连接。技术特征:1.一种吸塑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与能驱动上模(1)相对下模(2)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相连接,在所述上模(1)上设置有抽真空孔(11),所述抽真空孔(11)通过管道与抽真空机构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2)的顶面上设置有成型凹部(21),所述成型凹部(21)的底面是当上模(1)与下模(2)对合时留出成型腔(3)的斜面(22),在所述上模(1)和下模(2)中均水平分布有能快速加热模体而使成型腔(3)内空气受热膨胀而能将膜片贴合在斜面(22)上的加热棒,所述加热棒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1)和下模(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能容纳对应加热导线的线槽(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上线槽上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上束线夹的上凹槽(13),在下线槽上间隔分布有能安装下束线夹的下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棒的长度小于上模宽度的一半,在上模的两侧均分布有能插入加热棒的加热棒安装腔(14),在下模的两侧均分布有加热棒插接腔。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2)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凹部(23),在所述上模(1)的四个角上均设置有能插接在对应凹部(23)上的凸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凹部(23)和凸部上均设置有贯穿的螺纹孔,当所述上模(1)与下模(2)对合时,凹部螺纹孔与凸部螺纹孔一一对合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2)上设置有l形凹部(24),在所述上模(1)的对应位置设置有能插接在l形凹部(24)上的l形凸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凹部(24)与下模(2)的顶面通过圆弧面(25)过渡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1)的底面上设置有能拆卸的模仁体(15),所述上模(1)通过螺钉与模仁体(15)固定在一起。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孔(11)贯穿模仁体(15)。技术总结一种吸塑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与能驱动上模相对下模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相连接,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抽真空孔,所述抽真空孔通过管道与抽真空机构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的顶面上设置有成型凹部,所述成型凹部的底面是当上模与下模对合时留出成型腔的斜面,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中均水平分布有能快速加热模体而使成型腔内空气受热膨胀而能将膜片贴合在斜面上的加热棒,所述加热棒通过线路与电源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弯曲度大的膜片也能与成型腔表面紧密贴合,吸塑效果好;制得的膜片表面平整,造型能够满足塑性要求。塑性要求。塑性要求。技术研发人员:翟记魁 简振华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2.01技术公布日:2023/7/4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吸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05 18:34:49
706
- 下一篇: 一种抽拉耦合式的烤涮一体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 上一篇: 一种电晕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