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05 18:35:28     234



有机化合物处理,合成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背景技术:2.微藻可以高效利用富含氮磷的废水以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生产出富含蛋白质、油脂和活性成分的微藻生物质以及氧气。好氧堆肥技术可快速利用固体有机废弃物和氧气,生产出富含腐殖质的生物有机肥,以及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寒冷地区由于室外气温低,使微藻培养系统和好氧堆肥系统的热损失大幅增加,此外目前微藻培养系统和好氧堆肥系统运行时均需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来满足各自系统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需求,这些低温气体的进入不但对微藻培养系统和好氧堆肥系统造成冲击,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升温能耗。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能耗,提高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工作效率。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包括:日光温室、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第一氧气通道、第二氧气通道、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微藻培养装置和好氧堆肥装置,所述日光温室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二控制件、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第二氧气通道、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所述微藻培养装置和所述好氧堆肥装置均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微藻培养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件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好氧堆肥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件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所述微藻培养装置、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好氧堆肥装置和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连接,所述第二氧气通道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的底部连接。5.进一步地,所述日光温室还包括:地面隔热层、顶部保温层、第一保温支撑件、第二保温支撑件、固定件和蓄热水箱,所述第一保温支撑件、所述固定件、所述顶部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支撑件和所述地面隔热层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所述蓄热水箱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部且置于所述地面隔热层上。6.进一步地,所述地面隔热层包括依次铺设在地面上的保温层和蓄热层,所述保温层包括苯板,所述蓄热层包括红砖和/或沙子。7.进一步地,所述顶部保温层包括:保温件、第一保温膜和第二保温膜,所述保温件位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保温膜连接处,所述第二保温膜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温支撑件和所述地面隔热层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二保温膜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保温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保温膜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保温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一保温膜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且所述第一保温膜悬置于所述第二保温膜上部。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氧气通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氧气通道沿氧气流通方向依次设有第二气泵和第二单向阀。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沿二氧化碳流通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气泵和第一单向阀。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氧气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氧气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的底部连接,且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电磁阀。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和所述第一氧气通道的外部均环绕设有保温装置。12.进一步地,所述寒区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内。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日光温室蓄积太阳能,减少热量流失,避免了寒区的低温气体对微藻培养装置和好氧堆肥装置造成冲击,在日光温室内部,本发明利用微藻培养装置和好氧堆肥装置互补性的特点,在微藻培养装置温度过低时,将微藻培养装置产生的高浓度氧气通过第一氧气通道通入好氧堆肥装置,好氧堆肥装置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和生物反应热通过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微藻培养装置,无需与外界进行能量补充,实现两个装置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降低了寒区微藻培养系统能耗的同时提高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效率。在微藻培养装置温度适宜时,通过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将微藻培养装置和好氧堆肥装置产生的气体排入容置空间内部,保证了容置空间内部气体的平衡,避免容置空间内部气压过低,间接地保证了微藻培养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持续为微藻培养装置提供二氧化碳,避免了微藻培养装置因为缺少二氧化碳而降低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藻类细胞的生长繁殖。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二氧气通道为好氧堆肥装置提供氧气,避免了好氧堆肥装置因氧气不足进行厌氧反应,产生沼气,造成安全隐患。1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控制方法,基于如上所述的寒区微藻培养系统,所述寒区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获取微藻培养装置内部的温度,15.当所述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第二氧气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开启,控制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关闭;16.当所述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二控制件和所述第二氧气通道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开启。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微藻培养装置的内部的温度判断是否需提高微藻装置的温度,避免了因微藻培养装置温度过低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仅需要通过更改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第二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启闭,即可使微藻培养装置、第一氧气通道、好氧堆肥装置、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气体循环系统,微藻培养装置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进而促进好氧堆肥装置进行生物反应,使其产生大量生物反应热并输送给微藻培养装置,达到提高微藻培养装置温度的目的,切换方式简单,便于操作。附图说明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9.附图标记说明:20.1-日光温室,2-顶部保温层,21-保温件,22-第一保温膜,23-第二保温膜,3-第二保温支撑件,4-地面隔热层,41-保温层,42-沙子,43-红砖,5-第一保温支撑件,6-蓄热水箱,7-第一控制件,8-第二控制件,9-第三电磁阀,10-第一电磁阀,11-第二电磁阀,12-第一单向阀,13-第一气泵,14-第二气泵,15-第二单向阀,16-微藻培养装置,17-好氧堆肥装置,18-固定件,19-地平线。具体实施方式21.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各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22.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地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结构、产品等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部分相对应,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上方,“x”的反方向为下方,且术语“x”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24.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25.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包括:日光温室1、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一氧气通道、第二氧气通道、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微藻培养装置16和好氧堆肥装置17,所述日光温室1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一控制件7、所述第二控制件8、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第二氧气通道、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和所述好氧堆肥装置17均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通过所述第一控制件7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好氧堆肥装置17通过所述第二控制件8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好氧堆肥装置17和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依次连接,且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连接,所述第二氧气通道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的底部连接。26.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日光温室1设置于地平线19上,其采用的保温材料是很难降解的苯板等专业保温材料,隔绝了日光温室1内的温度向外传递。好氧堆肥装置17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好氧菌对废物进行吸收、氧化和分解,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同时释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二氧化碳和热量等),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被合成新的细胞质,使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产生出更多生物体。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设有微藻培养池,微藻可以高效利用富含氮磷的废水以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生产出富含蛋白质、油脂和活性成分的微藻生物质以及氧气。27.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第二氧气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均处于开启状态,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氧气和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排到容置空间内部,微藻培养装置16通过第二二氧化碳通道获取容置空间内部的二氧化碳,好氧堆肥装置17通过第二氧气通道获取容置空间内部的氧气。其中,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包括:电磁阀、橡胶塞,通风窗等,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更简便,选择电磁阀作为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当微藻培养装置16温度过低时,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通过第一氧气通道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中,加快好氧堆肥装置17内部的生物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和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以提高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28.本实施例中,利用日光温室1蓄积太阳能,减少热量流失,避免了寒区的低温气体对微藻培养装置16和好氧堆肥装置17造成冲击,在日光温室1内部,利用微藻培养装置16和好氧堆肥装置17互补性的特点,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通过第一氧气通道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和生物反应热通过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无需与外界进行能量补充,实现两个装置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降低了寒区微藻培养系统能耗的同时提高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效率。29.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日光温室1还包括:地面隔热层4、顶部保温层2、第一保温支撑件5、第二保温支撑件3、固定件18和蓄热水箱6,第一保温支撑件5、固定件18、顶部保温层2、第二保温支撑件3和地面隔热层4依次连接,形成容置空间,蓄热水箱6置于容置空间内部且置于地面隔热层4上。30.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地面隔热层4位于地平线19上,采用专业保温材料减少日光温室1内的温度向下传递导致温度流失,第二保温支撑件3和第一保温支撑件5采用的保温材料为苯板,减少日光温室1内的温度向两侧传递导致温度流失,其中第二保温支撑件3的高度与地面隔热层4高度一致,第一保温支撑件5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大于第二保温支撑件3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由此形成高度差,增加了日光温室1的采光性能。蓄热水箱6设置于容置空间内部且置于地面隔热层4上,利用水比热容高的特点,存储热能。31.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保温支撑件5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与地面隔热层4连接,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部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与固定件18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连接部位的夹角为钝角,能够在不减少日光温室1采光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容置空间的容积。32.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地面隔热层4包括依次铺设在地面上的保温层41和蓄热层,保温层41包括苯板,蓄热层包括红砖43和/或沙子42。33.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在地平线19上,由下而上铺设苯板、沙子42和红砖43,铺苯板隔绝日光温室内的温度向地面传递,地面铺设的沙子42和红砖43蓄积进入温室内的太阳能,实现太阳能的高效蓄积与储存,减少日光温室1内热量的流失。34.一些优选的实施例,顶部保温层2包括:保温件21、第一保温膜22和第二保温膜23,保温件21位于固定件18与第一保温膜22连接处,第二保温膜23的一端与第二保温支撑件3和地面隔热层4的连接处连接,第二保温膜23的另一端通过固定件18与第一保温支撑件5连接,第一保温膜22的一端与第二保温支撑件3连接,第一保温膜22的另一端与固定件18连接,且第一保温膜22悬置于第二保温膜23上部。35.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保温件21为保温被。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保温被卷起固定在固定件18与第一保温膜22连接处,有利于日光温室1吸收太阳能和微藻培养装置16的光合作用,在夜晚或阳光不充足的情况下,将保温被展开,铺设在第一保温膜22上方,减少日光温室1内温度的流失。36.另外,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双层膜结构,第一保温膜22和第二保温膜23均为透明薄膜,第二保温膜23的一端与第二保温支撑件3与地面隔热层4连接处,第二保温膜23另一端通过固定件18的底部与第二支撑部和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连接,第一保温膜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保温支撑件3的外侧和固定件18的顶部连接,由此,使第一保温膜22悬置于第二保温膜23上方,减少日光温室1内温度流失的同时不会阻碍对太阳能的获取。其中,第二保温膜23、固定件18和第二支撑部形成保温空腔,可以存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支撑件3与地面隔热层4的连接侧为内侧,第二保温支撑件3上与连接侧相对的一侧则为外侧。37.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保温被卷起固定在固定件18与第一保温膜22连接处,阳光透过第一保温膜22和第二保温膜23进入日光温室1内使日光温室1内封闭的空气不断升温,蓄热水箱6、沙子42、红砖43以及微藻培养装置16内的微藻培养液吸收并储存空气中的热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温度,由此,日光温室1内部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有利于微藻培养装置16中微藻的生长。3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保温件21、第一保温膜22和第二保温膜23减少日光温室1内热量损失,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比例。39.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氧气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氧气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17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进气端与所述好氧堆肥装置17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二氧化碳的进气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的底部连接,且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与第二二氧化碳通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三电磁阀9。40.一些具体的实施例,第一氧气通道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增加高浓度氧气与好氧堆肥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好氧堆肥装置17的反应速度,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与氨气混合气和热量,同样的,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将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生物反应热经过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到微藻培养装置16,提升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41.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当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关闭时,第三电磁阀9开启,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过第三电磁阀9获取容置空间内的气体(二氧化碳)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当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开启时,第三电磁阀9关闭,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过第一二氧化碳通道获取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生物反应热通入到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42.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氧气通道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使好氧堆肥装置17在较小通气量的情况下实现氧气的充足供应,可有效避免好氧堆肥装置17因氧气供应不足产生沼气的问题,实现好氧堆肥装置17安全高效运行。同时,通过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将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生物反应热经过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到微藻培养装置16,提升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实现了二氧化碳与氧气的资源化。43.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氧气通道上设有第一电磁阀10,所述第二氧气通道沿氧气流通方向依次设有第二气泵14和第二单向阀15。44.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第一氧气通道关闭,第二氧气通道开启,第二氧气通道获取的容置空间内的气体(氧气)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第一氧气通道开启,第二氧气通道关闭,第一氧气通道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传送给好氧堆肥装置17,在较小通气量的情况下实现氧气的充足供应,避免了好氧堆肥装置因氧气不足进行厌氧反应,产生沼气,造成安全隐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氧气通道的启闭由第一电磁阀10控制,第二氧气通道的启闭由第二气泵14控制。45.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上设有第二电磁阀11,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沿二氧化碳流通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气泵13和第一单向阀12。46.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过第三电磁阀9获取容置空间内部的气体(二氧化碳)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第三电磁阀9开启),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开启,将从好氧堆肥装置17获取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生物反应热通过第二二氧化碳通道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第三电磁阀9关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泵13和第一单向阀12始终处于开启状态,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启闭由第二电磁阀11的启闭控制。47.本实施例中,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持续为微藻培养装置16提供二氧化碳,避免了微藻培养装置16因为缺少二氧化碳而降低微藻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藻类细胞的生长繁殖。48.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一氧气通道的外部均环绕设有保温装置。49.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保温装置可以为保温被、保温棉和保温橡胶。需要说明的是,保温装置可以根据情况具体设置,在此不做限定。5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二氧化碳通道、所述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一氧气通道外部环绕设置保温装置,减少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反应热输送给微藻培养装置16过程中的热量的损失。51.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寒区微藻培养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16连接。52.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设有微藻培养池,微藻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环境。若温度过低会降低微藻生长速度或者造成微藻死亡,因此必须实时检测微藻培养装置16温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5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及时地为微藻培养装置16提供热量,避免因微藻培养装置16度过低,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54.本实施例所述的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工作状态包括:55.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一气泵13、第二气泵14、第一单向阀12、第二单向阀15和第三电磁阀9开启,第一电磁阀10和第二电磁阀11关闭,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氧气通过第一控制件7通入容置空间内,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第二控制件8通入容置空间内,第一气泵13将容置空间内的气体(二氧化碳)通过第三电磁阀9和第一单向阀12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第二气泵14将容置空间内的气体(氧气)通过第二单向阀15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56.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三电磁阀9和第二气泵14关闭,第一电磁阀10和第二电磁阀11开启。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通过第一电磁阀10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促进好氧堆肥装置17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并将二氧化碳和热量通过第二电磁阀11直接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57.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寒区微藻培养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58.获取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的温度,59.当所述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控制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二氧气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开启,控制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关闭;当所述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件7、所述第二控制件8和第二氧气通道关闭,并控制所述第一氧气通道、所述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开启。60.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根据微藻生长需求,预设温度为25℃-30℃,当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即微藻装置16内部温度适宜时,开启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三电磁阀9、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氧气通道,关闭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好氧堆肥装置17和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第一控制件7和第二控制件8通入容置空间内,好氧堆肥装置17通过第二氧气通道获取生物反应需要的气体(氧气)。容置空间内的气体(二氧化碳)通过第三电磁阀9进入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在第一气泵13的带动下输送到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61.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当微藻培养装置16温度内部小于预设温度,即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温度过低时,控制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二气泵14和第三电磁阀9关闭,控制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开启,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氧气经过第一氧气通道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底部,加快好氧堆肥装置17的反应速度,短时间内产生更多二氧化碳与氨气的混合气和热量,并通过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直接通入微藻培养装置16底部,提升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直至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关闭第一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开启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三电磁阀9和第二氧气通道。6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实时监测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的温度判断是否需提高微藻培养装置16的温度,及时地为微藻培养装置16提供热量,避免因微藻培养装置16温度过低,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微藻培养装置16内部的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仅需要通过更改第一控制件7、第二控制件8、第三电磁阀9、第二氧气通道和第一二氧化碳通道的启闭,即可使微藻培养装置16、第一氧气通道、好氧堆肥装置17、第一二氧化碳通道和第二二氧化碳通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气体循环系统,将微藻培养装置16产生的高浓度氧气直接通入好氧堆肥装置17,进而促进好氧堆肥装置17进行生物反应,使其产生大量生物反应热并输送给微藻培养装置16,达到提高微藻培养装置16温度的目的,切换方式简单,便于操作。63.虽然本发明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