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1.本公开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背景技术:2.目前在人们生活中,电子设备越来越不离身,使用频率之高也使得电子设备对充电类型产品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人们想要尽可能地实现电子设备电量的补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携带充电设备。3.但是用户目前可随身携带、普遍存在的有线充电设备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的有线充电设备不仅对单个电子设备充电时充电线较为杂乱,而且为了同时满足多个电子设备的充电需求会插入多个充电线,将会更为混乱;2、有线充电设备还有另一个缺点,普通的有线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口单一,所能匹配的电子设备也较为单一。4.由于上述有线充电设备存在种种缺陷,所以无线充电设备仍有很大的普及前景,但是目前的无线充电设备也存在一次仅仅能对一个电子设备进行磁吸充电的问题,不能满足同时对多个电子设备充电的需求。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6.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充电部、第二充电部和转动组件,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通过转动组件转动连接,以使第二充电部能够相对于第一充电部平行转动形成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当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处于叠合状态时,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重叠,当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充电部相对于第一充电部转动设定角度。7.可选地,还包括挂耳孔和挂绳,挂耳孔设置在第二充电部上远离转动组件的一端,挂绳穿设在挂耳孔中。8.可选地,第一充电部和/或第二充电部上还设有充电接口。9.可选地,第一充电部和/或第二充电部上还设有指示灯,指示灯用于显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电量。10.可选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孔和转动轴,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上均开设有转动孔,转动轴穿设在转动孔中,第二充电部绕转动轴转动。11.可选地,第一充电部上设有第一磁吸部,第二充电部与第一充电部配合的位置设有第二磁吸部,当处于叠合状态时,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相吸。12.可选地,第二充电部远离转动组件的一端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中可伸缩地设置有支撑部,当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撑部可向第一充电部的方向伸出于第二充电部,并用于支撑第二充电部。13.可选地,安装孔中靠近第一充电部的一端设有第三磁吸部,支撑部远离第二充电部的一端设有第四磁吸部,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磁吸部和第四磁吸部相吸,且支撑部相对于第二充电部伸出。14.可选地,第一充电部包括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第一充电模块设置在朝向第二充电部的一侧,第二充电模块设置远离第二充电部的一侧。15.可选地,第二充电部包括第三充电模块和第四充电模块,第三充电模块设置在朝向第一充电部的一侧,第四充电模块设置远离第一充电部的一侧。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7.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第一充电部和第二充电部平行转动连接以形成展开状态和叠合状态,当在展开状态时,充电设备可以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供能。因此,本公开中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通过第二充电部与第一充电部之间的相对转动,以满足同时对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需求,并能解决现有有线充电设备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供能时所导致的充电线混乱的问题。附图说明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0.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叠合状态示意图;21.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展开状态示意图;22.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叠合状态主视图;23.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叠合状态侧视图;24.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展开状态主视图;25.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展开状态侧视图26.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转动示意图;27.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第一视角爆炸图;28.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充电设备第二视角爆炸图。29.其中,1、第一充电部;11、第一充电模块;12、第二充电模块;2、第二充电部;21、第三充电模块;22、第四充电模块;3、转动组件;31、转动孔;32、转动轴;4、挂耳孔;5、挂绳;6、充电接口;7、指示灯;8、安装孔;9、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3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32.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应用于电子通讯、智能穿戴和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中,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上网本,以及耳机、投影仪和电动牙刷等。3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第一充电部1、第二充电部2和转动组件3,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通过转动组件3转动连接,以使第二充电部2能够相对于第一充电部1平行转动形成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当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处于叠合状态时,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重叠。当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充电部2相对于第一充电部1转动设定角度,而且第一充电部1和/或第二充电部2的两侧均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34.当第二充电部2相对于第一充电部1转动到叠合状态时,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重叠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两侧均可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即位于叠合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为最多两个电子设备充电。当第二充电部2相对于第一充电部1转动设定角度到展开状态时,其中,设定角度优选180°,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的两侧均可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即位于展开状态时,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为最多四个电子设备充电。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通过第二充电部2与第一充电部1之间的相对转动,以满足同时对多个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需求,并能解决现有有线充电设备同时为多个电子设备供能时所导致的充电线混乱的问题。35.为了方便无线充电设备的携带,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挂耳孔4和挂绳5,挂耳孔4设置在第二充电部2远离转动组件3的一端,挂绳5穿设在挂耳孔4中,在用户需要携带无线充电设备时,可以直接将挂绳5套在手腕或者手指上,或者将挂绳5与钥匙扣或包带连接,从而达到方便携带的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挂耳孔4可以与第二充电部2一体成型,也可以与第二充电部2粘接。本实施例中的挂绳5可以选择尼龙或编织带等材质。36.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充电部1和/或第二充电部2上还设有充电接口6,无线充电设备通过充电接口6接收电能,然后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将接收的电能生成电磁信号,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具体地,充电接口6可以是usb 2.0接口、micro usb接口或usb type-c接口,当然也可以选择lightning接口,上述能够被用于充电的接口都可以被选择。37.第一充电部1和/或第二充电部2上还设有指示灯7,指示灯7用于显示无线充电设备的电量。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充电部1或第二充电部2对电子设备充电,而指示灯7可以显示无线充电设备的剩余电量。38.为了实现第二充电部2相对于第一充电部1的转动,转动组件3包括转动孔31和转动轴32,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上均开设有转动孔31,转动轴32穿设在转动孔31中,第二充电部2绕转动轴32转动。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的一端均设有转动孔31,两个转动孔31对齐设置,转动轴32穿设在转动孔31中,以使第二充电部2绕转动轴32平行转动,形成叠合状态和展开状态。39.此外,第一充电部1上设有第一磁吸部,第二充电部2与第一充电部1配合的位置设有第二磁吸部,当处于叠合状态时,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相吸。处于叠合状态时,为了限制第二充电部2相对第一充电部1发生转动,使第二充电部2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上分别设置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以使在叠合状态时,对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具体地,第一磁吸部的位置可以设置在第一充电部1上远离转动组件3的一端,第二磁吸部的位置设置在第二充电部2上在叠合状态与第一磁吸部相配合的位置,或者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的中心位置,在此不作限制。4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充电部2远离转动组件3的一端设有安装孔8,安装孔8中可伸缩地设置有支撑部9,当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撑部9可向第一充电部1的方向伸出于第二充电部2,并用于支撑第二充电部2。而且当处于叠合状态时,支撑部9缩回在安装孔8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靠近指示灯7的位置设有安装孔8,安装孔8是为了容纳支撑部9,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9可以从安装部中滑动伸缩设置。当第二充电部2转动至展开状态时,支撑部9从安装孔8中伸出,支撑部9的底面与第一充电部1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从而使支撑部9支撑第二充电部2,以防止充电设备整体由于受力不均发生倾斜。若第二充电部2需要转动至叠合状态,首先支撑部9需要向上滑动缩回,使支撑部9隐藏在安装孔8中,避免对充电设备的转动产生阻碍,然后才能使第二充电部2与第一充电部1重叠。41.为了实现支撑部9在安装孔8中的滑动,安装孔8中靠近第一充电部1的一端设有第三磁吸部,支撑部9远离第二充电部2的一端设有第四磁吸部,当处于展开状态时,支撑部9由于重力作用会向下移动,设置在支撑部9上的第四磁吸部落到与第三磁吸部重合的位置时,第三磁吸部和第四磁吸部相吸,从而可以将支撑部9相对于第二充电部2伸出,并且相对固定在安装孔8中,实现支撑作用。当需要充电设备处于叠合状态时,用户需要缩回支撑部9,首先手动向上推动支撑部9,推力大于支撑部9的磁吸力,以将支撑部9完全缩回在安装孔8中。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弹簧装置使支撑部9与安装孔8连接,再设置按钮,通过按钮的按动以使支撑部9伸缩。4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充电部1包括第一充电模块11和第二充电模块12,第一充电模块11设置在朝向第二充电部2的一侧,第二充电模块12设置远离第二充电部2的一侧。第一充电模块11和第二充电模块12都是为了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具体地,实现无线充电的原理可以是电磁感应、磁场共振、无线电波和电场耦合等,对应的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组件可以是芯片、磁性件、传输线圈和电极等。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可以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因此,第一充电模块11和第二充电模块12都包括无线发射电路和控制模块,其中无线发射电路用于将第一充电部1获得的电能转化成电磁信号进行发电,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充电部1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与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通过上述设置,以通过第一充电模块11和/或第二充电模块12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43.进一步地,第二充电部2包括第三充电模块21和第四充电模块22,第三充电模块21设置在朝向第一充电部1的一侧,第四充电模块22设置远离第一充电部1的一侧。第三充电模块21和第四充电模块22与第一充电模块11和第二模块的原理相同,因此,第一充电模块11和第二充电模块12也都包括无线发射电路和控制模块,其中无线发射电路用于将第一充电部1获得的电能转化成电磁信号进行发电,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充电部1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与电子设备进行无线通信,通过上述设置,以通过第三充电模块21和/或第四充电模块22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44.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充电接口6最优选是仅仅设置在第二充电部2上,为了将第二充电部2中的电能传输至第一充电部1中,本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充电部1上设置无线接收电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由第二充电部2向第一充电部1输送电能。或者,也可以在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的连接处通过导线连通,即在转动组件3处设置电路连通第一充电部1和第二充电部2,也可以实现由第二充电部2向第一充电部1传输电能。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46.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无线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07 16:48:23
394
关键词:
发电;变电;配电装置的制造技术
专利技术
- 下一篇: 托辊双向自动进给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 上一篇: 一种深海沉积物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