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07 20:35:35     608



摄影电影;光学设备的制造及其处理,应用技术1.本发明属于电影摄影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背景技术:2.随着智能制造工艺的进步和人们感官要求的提升,对专业相机的性能和性价比的要求的也逐渐提高。专业相机即单反相机,全称为单镜头反光相机,是利用光线透过相机的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摄影者能够在观景窗中看到拍摄景物;其相比于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经过转换处理后影像的数码相机而言,单反相机能够直接看到更接近于真实的影像,因此更利于拍摄调节,成像感官质量更好。3.其中,摄像光学镜头是相机中最重要的部件,镜头性能直接影响到拍摄成像的质量,通过镜头中透镜组的影像转换达到当前镜头适用焦段的最好效果;单反相机的镜头是可以整个脱下而更换另一个镜头,从而获得不同的拍摄效果。4.目前,市场上的单反相机镜头多种多样,其中,镜头的光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参数,光圈是用于控制镜头孔径大小的部件,以调节景深、进光量,提高快门速度,捕捉运动物体,减少抖动产生的图像模糊。光圈值一般用f表示,f值越大,光圈越小;f值越小,光圈越大。即可以理解为f值越小,镜头品质越高,其制作工艺的也越复杂。当镜头用于拍摄特写画面时,就需要很小的景深,景深变浅的一个方式就是增大光圈,需调小f值,现有市场上的镜头f值一般在1.2以上,不能满足更高要求的摄影需求。技术难点在于,如果降低f值在1.2以下,大光圈就会产生更高级的像差问题,进而容易导致画质下降,使用非球面透镜能够很好的校正高级像差,但是非球面透镜价格高,成本高;因此降低f值,还需要考虑对更高级像差进行校正的问题,同时要控制透镜组制作成本,这就对透镜组的结构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另外,现有的大部分镜头采用整体移动调焦或前组调焦方式,容易出现垂头现象;镜头用于录影时还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效应”,“呼吸效应”会使连续对焦时视角发生变化,影响成像效果;以及光学元件和光学光圈容易造成径向上大型化,广角光学系统折射能力的配置前后不对称,容易产生垂轴色像差和畸变。因此,如何将大光圈镜头体积做小,短焦变短,减小呼吸效应和光学畸变也是镜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现有技术并没有成像质量高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技术实现要素:5.针对现有摄像镜头存在的增大光圈后成像质量差且会发生难以校正的像差问题,调焦方式容易出现垂头现象,录影时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效应”,径向上大型化容易产生垂轴色像差和畸变,以及透镜组成本高、性价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光圈超大,体积小,镜头焦距短,解决了后工作距离长的问题,不会发生垂头现象,可以适配单反相机使用,还可转接微单相机使用,录制或拍摄画面清晰,呼吸效应极低,而且性价比很高;本发明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也填补了市场空白,使国产镜头行业的技术能力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满足广大爱好者的更高的使用需求。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6.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镜头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和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所述光阑位于第二透镜组中任意位置;当物体从无限远到近距离进行合焦时,所述第一透镜组为固定不动,所述第二透镜组作为对焦组从像面侧向物体侧方向轴向移动;且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7.2.5≤|f1/f|≤7;(1)8.0.05≤|d12/f|≤0.2;(2)9.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d12为无限远状态下,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11.1≤|f1/f2|≤5;(3)1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2为第二组透镜的焦点距离。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14.1≤|f2/f|≤2.5;(4)1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所有透镜均为球面镜片;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大于第一透镜组的焦距。17.上述技术方案中,镜头的焦距为34mm~37mm,光圈大小为f0.90~f1.15。优选的,镜头的焦距为35mm,光圈大小为f1.0。1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应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或转接微单相机使用。1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4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第一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二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三透镜为双凹负透镜,第四透镜为双凸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9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和第十三透镜;第十透镜和第十一透镜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五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六透镜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第七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八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九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透镜为双凹负透镜,第十一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二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三透镜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2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间隔为5.00~7.00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为11.00~14.00mm,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隔为10.00~13.00mm;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9~4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70~1.80,阿贝数范围为46~48;第三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55,阿贝数范围为69~71;第四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0~32;21.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间隔为7.00~9.00mm,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间隔为6.00~8.00mm,第八透镜与第九透镜的间隔为3.00~4.00mm,第九透镜与第十透镜的间隔为4.50~7.50mm,第十透镜与第十一透镜的间隔为0mm,第十一透镜与第十二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十二透镜与第十三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调节距离范围为0.5mm~5mm,即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调节间距范围为0.5mm~5mm;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五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55,阿贝数范围为80~82;第六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40~42;第七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60~1.70,阿贝数范围为33~35;第八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0~1.90,阿贝数范围为22~24;第九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9~41;第十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0~1.90,阿贝数范围为22~24;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55,阿贝数范围为80~82;第十二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9~41;第十三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40~42。2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5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二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三透镜为双凹负透镜,第四透镜为凸向像方的正透镜,第五透镜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9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十一透镜、第十二透镜、第十三透镜和第十四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十一透镜和第十二透镜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六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七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八透镜为双凹负透镜,第九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透镜为凸向像方正透镜,第十一透镜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十二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三透镜为双凸正透镜,第十四透镜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2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间隔为5.50~7.50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为12.00~14.00mm,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隔为3.00~5.00mm,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间隔为0~1mm;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15~20;第二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70~1.80,阿贝数范围为18~24;第三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50~1.65,阿贝数范围为45~50;第四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95~2.05,阿贝数范围为22~27,第五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90~2.00,阿贝数范围为17~21;24.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间隔为9.00~13.00mm,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的间隔为16.00~19.50mm,第八透镜与第九透镜的间隔为0mm,第九透镜与第十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十透镜与第十一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十一透镜与第十二透镜的间隔为0mm,第十二透镜与第十三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十三镜与第十四透镜的间隔为0.00~1.00mm;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调节距离范围为0.5mm~5mm,即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调节间距范围为0.5mm~5mm;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第六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65~1.75,阿贝数范围为45~50;第七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50~1.60,阿贝数范围为45~50;第八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75~1.85,阿贝数范围为20~25;第九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75~1.85,阿贝数范围为39~46;第十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9~41;第十一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75~1.85,阿贝数范围为22~24;第十二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55,阿贝数范围为80~82;第十三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39~41;第十四透镜的折射率范围为1.85~1.95,阿贝数范围为40~42。25.上述技术方案中,镜头还包括壳体组件,第一透镜组与壳体组件相连,第二透镜组为调焦组,光阑设置于第二透镜组中,并随着第二透镜组轴向移动。26.本发明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设计思路原理为:27.本发明镜头参数设计中,当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组的屈光度将很弱,这样体积很容易小型化,但是由于第一透镜组的屈光度过弱,补正第二透镜组的各种像差变得很弱,实现高性能变得更加困难;当超过条件式(1)的下限时,第一透镜组的屈光度变得很强,虽然能对第二透镜组实现很好的像差补正,但是由于补正太多,会导致组间的公差敏感度过高,对加工要求过高,很难实现量产化,良品率过低,增加制造成本。28.本发明镜头参数设计中,当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足够大,虽然很容易解决合焦移动所需要的空间,但是整个光学系统的体积将非常巨大,很难实现小型化的需求。当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时,虽然很容易实现小型化,但由于合焦组的移动空间太小,很难实现近距离合焦功能,同时第二透镜组的辅助对焦自由度减少,矫正像面弯曲和球差等像差的能力减弱,将无法实现高性能需求。29.本发明镜头参数设计中,当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组的屈光度将很弱,或者第二透镜组的屈光度将变得很强,这样体积很容易小型化,但是由于第一透镜组的屈光度过弱,补正第二透镜组的各种像差变得很弱,实现高性能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很难实现广角效果;当超过条件式(3)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屈光度变得很弱,起到的补正像差能力减弱,因此实现高性能的超大光圈效果很困难。30.本发明镜头参数设计中,当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屈光度将减弱,虽然有利于像差的矫正,但是第二透镜组作为主对焦组的移动量将增大,这样整个光学系统的体积将变得非常巨大,很难做到超大光圈和小体积的需求;当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光强度将变得很强,虽然体积能很容易控制,但是因为屈光度过强,会产生更多的球差,慧差等像差,很难保证高性能。31.本发明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32.一、本发明镜头设置有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与相机稳固连接,第二透镜组作为调焦组,不会发生垂头现象,拍摄稳定性更好。33.二、本发明镜头虽然设置有若干个透镜,但透镜间距紧凑,调节焦距较短,使镜头整体长度较短,缩小体积,能够有效提高光学系统折射能力的配置前后对称性,不易产生垂轴色像差和畸变。34.三、本发明镜头的所有透镜均为球面镜片,球面镜片能够有效降低制作成本,提高性价比,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且若干个球面透镜的设计形状、组装顺序、间距、透镜参数以及调焦位置设计,使镜头分辨率和对比度较好,且场曲率小,能够实现超大光圈f值在0.90~1.15,提高镜头技术品质,且能够达到很好的校正高级像差效果,能够媲美非球面透镜的校正效果。尤其是在焦距为35mm,光圈大小为f1.0,性能优良的镜头,实现了成像质量高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技术。35.四、本发明镜头设计光阑设置于第二透镜组,能够跟随第二透镜组前后移动,更好的调节光线的强弱。并且光阑随着第二透镜组同步移动,结合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调节距离范围为0.5~5mm,能有效的降低使用过程中的呼吸效应,使得镜头在录影时能够达到近似零呼吸效应。36.综上,本发明通过优化调节透镜之间的间隔、透镜的折射率以及阿贝数范围,以及调焦位置设计,使得本镜头获得更加优秀的性能,光圈大小为f0.90~f1.15,镜头焦距为34~37mm,镜头畸变较小,较佳物距下10线对的mtf大于0.9,30线对的mtf大于0.75,实现了成像质量高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技术,使国产镜头行业的技术能力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满足广大爱好者的更高的使用需求,且性价比高,能够适配单反相机使用,还能够转接微单相机使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37.与现有大光圈镜头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镜头光圈更大,光圈大小为f0.90~f1.15,从无穷远到近距离均能够实现优秀的成像效果,且实现了小型化,低成本,容易量产化。附图说明3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8-第八透镜,9-第九透镜,10-第十透镜,11-第十一透镜,12-第十二透镜,13-第十三透镜。3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mtf(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图中:横坐标为空间频率(线对/毫米),纵坐标为代表成像素质接近实物状况的百分比。4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畸变曲线图,图中:横坐标为像场高(毫米),纵坐标为畸变的百分比。4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8-第八透镜,9-第九透镜,10-第十透镜,11-第十一透镜,12-第十二透镜,13-第十三透镜,14-第十四透镜。4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mtf(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图中:横坐标为空间频率(线对/毫米),纵坐标为代表成像素质接近实物状况的百分比。4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畸变曲线图,图中:横坐标为像场高(毫米),纵坐标为畸变的百分比。具体实施方式4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45.实施例146.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镜头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和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当物体从无限远到近距离进行合焦时,第一透镜组为固定不动,为固定镜组且与壳体组件相连;第二透镜组作为对焦组从像面侧向物体侧方向轴向移动;且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47.2.5≤|f1/f|≤7;(1)48.0.05≤|d12/f|≤0.2;(2)49.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d12为无限远状态下,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5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51.1≤|f1/f2|≤5;(3)52.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2为第二组透镜的焦点距离。5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54.1≤|f2/f|≤2.5;(4)5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5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第一透镜组包括4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第一透镜1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二透镜2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三透镜3为双凹负透镜,第四透镜4为双凸正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9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第十透镜10、第十一透镜11、第十二透镜12和第十三透镜13;第十透镜10和第十一透镜11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五透镜5为双凸正透镜,第六透镜6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第七透镜7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八透镜8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九透镜9为双凸正透镜,第十透镜10为双凹负透镜,第十一透镜11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二透镜12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三透镜13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光阑设置在第二透镜组的第七透镜7和第八透镜8之间,并随着第二透镜组轴向移动。57.本实施例的镜头结构数据具体参数为:58.焦距:35.41;光圈大小fno:1.0500;半视场角:31.38°;59.[0060][0061]物距330infd(8)0.764.56d(26)40.1436.34[0062]其中:r(mm)为各个面的曲率半径;d(mm)为各透镜间隔和透镜厚度;nd为d线的各个玻璃的折射率;vd为玻璃的阿贝数。[0063]本实施例镜头的mtf(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如图2所示,畸变曲线图如图3所示。可见本实施例镜头的性能很好,满足了成像质量高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使用要求。[0064]实施例2[0065]一种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镜头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有负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光阑和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当物体从无限远到近距离进行合焦时,第一透镜组为固定不动,为固定镜组且与壳体组件相连;第二透镜组作为对焦组从像面侧向物体侧方向轴向移动;且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0066]2.5≤|f1/f|≤7;ꢀꢀꢀꢀꢀꢀꢀꢀꢀꢀꢀꢀꢀꢀꢀꢀꢀꢀ(1)[0067]0.05≤|d12/f|≤0.2;ꢀꢀꢀꢀꢀꢀꢀꢀꢀꢀꢀꢀꢀꢀꢀ(2)[0068]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d12为无限远状态下,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间隔为镜面间的中心距离。[006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070]1≤|f1/f2|≤5;ꢀꢀꢀꢀꢀꢀꢀꢀꢀꢀꢀꢀꢀꢀꢀꢀꢀꢀ(3)[0071]其中:f1为第一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2为第二组透镜的焦点距离。[007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073]1≤|f2/f|≤2.5;ꢀꢀꢀꢀꢀꢀꢀꢀꢀꢀꢀꢀꢀꢀꢀꢀꢀ(4)[0074]其中:f2为第二透镜组的焦点距离;f为无限远状态下,整个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0075]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5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和第五透镜5;第一透镜1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二透镜2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三透镜3为双凹负透镜,第四透镜4为凸向像方的正透镜,第五透镜5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9个透镜,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第十透镜10、第十一透镜11、第十二透镜12、第十三透镜13和第十四透镜14;第八透镜8和第九透镜9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十一透镜11和第十二透镜12之间为镜面紧贴设置;第六透镜6为双凸正透镜,第七透镜7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八透镜8为双凹负透镜,第九透镜9为双凸正透镜,第十透镜10为凸向像方正透镜,第十一透镜11为凸向物方的负透镜,第十二透镜12为双凸正透镜,第十三透镜13为双凸正透镜,第十四透镜14为凸向物方的正透镜;光阑设置在第二透镜组的第七透镜7和第八透镜8之间,并随着第二透镜组轴向移动。[0076]本实施例的镜头结构数据具体参数为:[0077]焦距:35.08;光圈大小fno:1.0500;半视场角:31.59°;[0078] r(mm)d(mm)ndvd第一透镜78.3021.94595817.9439 40.157.23ꢀꢀ第二透镜87.5921.76947621.9168 42.8813.8ꢀꢀ第三透镜-124.821.53585647.1155 110.3524.14ꢀꢀ第四透镜-1285.745.172.000625.435ꢀ‑123.10.1ꢀꢀ第五透镜115.58465.441.95702219.1351 1046.7267d(10)ꢀꢀ第六透镜55.266416.751.68955249.8027ꢀ‑110.967112.1588ꢀꢀ第七透镜141.49356301673.51.53456447.7391 32.97.9029ꢀꢀ光阑1e+0189.5951ꢀꢀ第八透镜-32.8521.81738222.9431第九透镜161.598.31.78236244.4945ꢀ‑48.81180.1ꢀꢀ第十透镜-237.334.6271.88300444.4945ꢀ‑73.450.1ꢀꢀ第十一透镜783.9321.79120923.3470第十二透镜62.410.21.49980680.5599ꢀ‑124.900.1ꢀꢀ第十三透镜214.824.95611.88300440.8109ꢀ‑275.740.1ꢀꢀ第十四透镜89.975.31741.88300440.8109 670.57d(27)ꢀꢀ[0079]物距500infd(10)1.784.69d(27)39.3936.82[0080]其中:r(mm)为各个面的曲率半径;d(mm)为各透镜间隔和透镜厚度;nd为d线的各个玻璃的折射率;vd为玻璃的阿贝数。[0081]本实施例镜头的mtf(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图如图5所示,畸变曲线图如图6所示。可见本实施例镜头的性能很好,满足了成像质量高的短焦距超大光圈单反全画幅镜头的使用要求。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