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银耳怎么吃美容

     2023-07-08 23:00:17     205



银耳怎么吃美容 相信爱美的女性都知道,银耳是美容圣物。可是银耳怎么吃美容?这个问题可难倒了一大批人。妈妈网接下来将详细介绍银耳的相关资讯,让你从知道“什么是银耳”到“知道“银耳怎么吃美容”,全方位掌握知识! 银耳怎么吃美容

在干燥的秋天,俗称“平民燕窝”的银耳,不仅口感极佳,营养丰富,同时具有高补水功能和诸多营养物质。下面妈妈网为大家介绍一些银耳美容食谱,为女孩们带来DIY滋补良方。  

薏米银耳莲子汤  

原料:薏米30克、绿豆50克、银耳10克、莲子10克、酸梅5克、冰糖少许。  

做法:  

1、莲子去芯,银耳提前发好。做这个汤最好用砂锅,把所有材料放在一起煮,煮1小时以上即可。要是懒得用砂锅就用高压锅,很快就好。  

2、吃之前,放冰箱里冷藏2小时,放冰糖,别放白砂糖。  

3、放在冰箱里冷藏能搁上两三天,记得密封或者用保鲜膜,不然会变质。  

枸杞银耳汤  

原料:白木耳20克、枸杞15克、冰糖1大匙。  

做法:  

1、白木耳洗净,泡软,撕成小朵;枸杞洗净备用。  

2、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2--3杯水炖煮约30分钟,再加入冰糖煮至糖融化即可。  

银耳莲子汤  

原料:水发银耳200克、干莲子30克、冰糖100克。  

做法:  

1、银耳去杂洗净,莲子洗净;

2、把水、冰糖等各种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内,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炖至银耳、莲子软糯即可。  

吃银耳还有哪些好处

除了美容,吃银耳还有哪些好处?妈妈网小编带你走进银耳的世界,了解一下吃银耳的其他好处。

1、银耳富有天然植物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很多爱美的女性由于工作压力大,脸上就长出了黄褐斑,这主要是因为身体的荷尔蒙的变化促使体内黑色素暂时增加。

2、银耳具有润肺止咳、补益肺气的功效,可以提高肺组织的防御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减少生病的机率。

3、银耳有补脾安神的作用,是秋冬进补的上乘佳品。而且其富含维生素D,能防止钙的流失,这对于孕妇来说是个福音,因为银耳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孕期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并能导致新生儿的低钙血症和牙齿发育不良。

4、银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及肝糖。银耳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中的3/4银耳都能提供。银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海藻糖、多缩戊糖、甘露糖醇等肝糖,营养价值很高,具有扶正强壮的作用,是一种高级滋养补品。

吃银耳要注意哪些问题

银耳性平无毒,既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又有益气清肠的作用,还可以滋阴润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煮粥、炖猪肉时放一些银耳,这样即可以享受美食,又能滋补身体,一举两得。那么我们在食用银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煮银耳时如果有放冰糖,那种最好就不要在睡前食用,避免体内血糖升高。

2、变质的银耳不能食用。如果吃的时候感觉到银耳有异味了,那么赶紧将它扔了吧,千万别再吃了,避免损害到我们的身体。

3、煮好的银耳最好马上就吃完,不要放置太长时间,避免细菌滋生影响到身体健康。

4、受风寒的人群不要吃银耳,因为银耳性寒,这类人群食用后会导致病情加重。

银耳适合哪些人吃?

银耳营养丰富,为滋补佳品,能起到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那么银耳适合哪些人吃?

1、银耳适宜高血压病、血管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眼底出血、慢性肾炎患者食用。

2、适宜身体羸弱、营养不良、病后产后虚弱、老年人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者食用。

3、适宜癌症患者及体弱便秘者食用。

4、不适合外感风寒者,因为银耳能清肺热。

5、不适应人们睡前食用,以免血粘度增高。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