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割草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及骑乘式割草机。背景技术:2.割草机作为一种花园类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修剪草坪、植被等领域中。现有的割草机通常包括手持式割草机和骑乘式割草机。在骑乘式割草机中通常包括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包括操作杆,通常操作杆被布置成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能够运动。操作杆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置对应驱动马达的不同状态以及骑乘式割草机的不同工作状态。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来设定骑乘式割草机的驱动马达的目标速度,进而控制骑乘式割草机的行走速度,用户也可以操作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使骑乘式割草机进入工作状态或退出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3.现有技术中的操作杆都采用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绕固定转轴旋转运动,因此操作者在操作杆时握持位置也是旋转运动,由于操作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旋转跨度较大,纯旋转的圆弧运动并不符合最佳的人机要求。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其在相同的移动距离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包括:6.支架,所述支架安装在骑乘式割草机上;7.操作杆组件,包括操作杆和杠杆组件,操作杆通过杠杆组件安装于支架上,所述操作杆设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的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之间运动,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的前部位置、中间位置和后部位置之间运动;8.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操作杆的运动位置;9.所述操作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10.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11.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杆包括握持部和运动部,运动部至少设置有两个,运动部与杠杆组件配合构成平面复合运动。12.进一步的,所述运动部与杠杆组件所构成的相对滑动轨迹为弧形。13.进一步的,所述杠杆组件包括与运动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运动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第一配合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第一滑动轴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动轴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或者,所述杠杆组件包括与运动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运动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配合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运动时,第一滑动轴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动轴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14.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15.进一步的,所述杠杆组件包括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部与支架配合构成平面复合运动。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支架所构成的相对滑动轨迹为弧形。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支架上设有第三滑动轴和第四滑动轴,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时,第三滑动轴在第三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四滑动轴在第四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三滑动轴和第四滑动轴,支架上设有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时,第三滑动轴在第三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四滑动轴在第四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18.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骑乘式割草机,包括任意上述所说的操作装置,所述骑乘式割草机还包括:车架、切割系统、行走系统、座椅组件、电源装置和控制模块,行走系统包括前行走轮、后行走轮及驱动后行走轮行走的第一马达,第一马达设置有两个且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后行走轮,操作装置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座椅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用于控制两个第一马达。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20.非固定转轴式运动是指相对于固定转轴式运动而言,不通过围绕单个固定转轴旋转实现的运动。通过设置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至少一个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使得操作杆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提升人机操作效果;且在相同的移动距离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人机操作更加方便;并且可以避免了采用固定转轴式运动时操作杆与杠杆组件和/或杠杆组件和支架之间的晃动间隙,提升操作体验。附图说明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在骑乘式割草机上的位置示意图。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的爆炸图。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外侧位置、右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内侧位置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外侧位置、右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内侧位置时沿p1平面的剖视图。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运动部和第一配合部在外侧位置和内侧位置时的配合示意图。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运动部和第一配合部在f1方向上的运动示意图。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在第一方向f1上的运动位置示意图。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第二方向f2上左操作装置操作杆在位于前部位置、右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后部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在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位置示意图。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杠杆组件与第二检测装置的配合示意图。3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的爆炸图。3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外侧位置、右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内侧位置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35.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外侧位置、右操作装置位于内侧位置时沿p1平面的剖视图。36.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运动部和第一配合部在外侧位置和内侧位置时的配合示意图。37.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前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38.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左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外侧位置、右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内侧位置时沿p1平面的剖视图。39.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后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0.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中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1.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前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2.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前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3.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中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4.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中操作装置操作杆位于后部位置时沿p2平面的剖视图。45.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骑乘式割草机的结构示意图。46.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47.10、骑乘式割草机;11、车架;12、切割系统;13、行走系统;131、第一马达;14、座椅组件;15、电源装置;20、操作装置;20l、左操作装置;20r、右操作装置;21、支架;211、上支架;2111、t形避让槽;212、下支架;22、操作杆;221、握持部;222、运动部;23、杠杆组件;231、盖体;2311、前盖;2312、后盖;232、第一配合部;233、第二配合部;234、弹簧;235、阻尼垫片;236、第一固定转轴;237、第二固定转轴;24、阻尼杆;25、固定片;26、位置检测装置;261、第一检测装置;262、第二检测装置;271、第一滑槽;272、第二滑槽;273、第三滑槽;274、第四滑槽;281、第一滑动轴;282、第二滑动轴;283、第三滑动轴;284、第四滑动轴。具体实施方式4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49.实施例一:5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20,操作装置20设置有两个(左操作装置20l和右操作装置20r),分别对称位于座椅组件的两侧,因左操作装置20l和右操作装置20r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中主要对左操作装置20l举例进行说明。51.如图2-8所示,操作装置20包括:52.支架21,支架21安装在骑乘式割草机上,具体安装在骑乘式割草机的车架11上;53.操作杆组件,包括操作杆22和杠杆组件23,操作杆22通过杠杆组件23安装于支架21上,操作杆22设置成在第一方向f1上的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之间运动,即操作杆可在p1平面内运动,以及在第二方向f2上的前部位置、中间位置和后部位置之间运动,即操作杆可在p2平面内运动;54.位置检测装置26,用于检测操作杆22的运动位置;55.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至少一个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56.非固定转轴式运动是指相对于固定转轴式运动而言,不通过围绕单个固定转轴旋转实现的运动。通过设置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至少一个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使得操作杆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提升人机操作效果;且在相同的移动距离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人机操作更加方便;并且可以避免了采用固定转轴式运动时操作杆与杠杆组件和/或杠杆组件和支架之间的晃动间隙,提升操作体验。57.本实施例中,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为固定转轴式运动。58.操作杆22包括握持部221和运动部222,运动部222至少设置有两个,运动部222与杠杆组件23配合构成平面复合运动。59.运动部222与杠杆组件23所构成的相对滑动轨迹为弧形。60.本实施例中,杠杆组件23包括与运动部222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32,运动部22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第一配合部23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槽271和第二滑槽272,第一滑槽271和第二滑槽272均为弧形,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运动时,第一滑动轴281在第一滑槽271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动轴282在第二滑槽272内的滑动方向相反。以左操作装置20l为例,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从内侧位置移动到外侧位置时,第一滑动轴281从第一滑槽271的内侧向外侧移动,第二滑动轴282从第二滑槽272的外侧向内侧移动。如图6所示,第一滑动轴281在第一滑槽271内的滑动轨迹的弧形如y1所示,第二滑动轴282在第二滑槽272内的滑动轨迹的弧形如y2所示。图7更详细地展示了运动部和第一配合部在第一方向f1上的运动配合,a1、b1和x1分别为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的外侧位置时,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的圆心以及操作杆的瞬间转动中心;a2、b2和x2分别为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的过渡位置时,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的圆心以及操作杆的瞬间转动中心;a3、b3和x3分别为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的内侧位置时,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的圆心及操作杆的瞬间转动中心。即当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从外侧位置到内侧位置时,a1、a2、a3在第一滑动轴281的滑动轨迹y1上,y1为弧形;b1、b2、b3在第二滑动轴282的滑动轨迹y2上,y2为弧形;操作杆的瞬间转动中心x1、x2、x3在曲线g1上移动,g1为弧形。可以看出,运动部222的滑动轨迹具有多个圆心,运动部和第一配合部之间不仅仅存在转动,还存在移动,构成平面复合运动。通过第一滑动轴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动轴和第二滑槽配合,采用两个定位点进行定位,避免了操作杆和杠杆组件之间的晃动间隙,提升操作体验;从图8中可以看出,操作杆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夹角为θ,开度为l,在相同开度的情况下,操作杆采用非固定转轴式运动相比固定转轴式运动,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人机操作更加方便;并且采用非固定转轴式运动,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夹角θ以及操作杆的运动轨迹g2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提升人机操作效果。61.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上均套设有弹簧234和阻尼垫片235,以提升操作杆的使用可靠性。62.可以理解的,运动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动轴,第一配合部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槽。63.如图9-11所示,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为固定转轴式运动。64.杠杆组件23还包括第一固定转轴236,支架21上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固定转轴与第一限位孔配合实现操作杆在第二方向f2上的固定转轴式运动。65.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支架上设有第一固定转轴,杠杆组件上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固定转轴与第一限位孔配合实现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的固定转轴式运动。66.支架21包括上支架211和下支架212,杠杆组件23位于上支架211和下支架212围合的安装空间内,杠杆组件23与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存在供杠杆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摆动的摆动间隙以满足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上支架211上设有t形避让槽2111,以避免干涉操作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移动。67.杠杆组件23包括盖体231,第一配合部232和第一固定转轴236均设置于盖体231上,盖体231包括前盖2311和后盖2312,操作杆22的运动部位于前盖2311和后盖2312围合而成的安装空间内与第一配合部配合实现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上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之间的运动。68.具体的,前盖2311和后盖2312上均设有相对应的第一滑槽271和第二滑槽272,提升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与其配合的稳定性,第一固定转轴236设置于前盖2311上。69.操作装置20在第二方向f2上设置有阻尼杆24,阻尼杆24的一端通过固定片25与车架22连接,另一端与杠杆组件的盖体231连接,本实施例中,阻尼杆24具体连接于盖体231的后盖2312上。70.位置检测装置26包括用于检测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位置的第一检测装置261和用于检测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位置的第二检测装置262,具体的,第一检测装置261安装于t形避让槽2111上,便于检测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上的位置;第二检测装置262安装于第一固定转轴236上,便于检测操作杆在第二方向f2上的位置。71.实施例二:7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配合部和运动部的设置不同。73.如图12-16所示,本实施例中,杠杆组件包括与运动部222配合的第一配合部232,运动部22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槽271和第二滑槽272,第一配合部23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第一滑槽271和第二滑槽272均为弧形,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运动时,第一滑动轴281在第一滑槽271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动轴282在第二滑槽272内的滑动方向相反。以左操作装置20l为例,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从内侧位置移动到外侧位置时,第一滑动轴281从第一滑槽271的外侧向内侧移动,第二滑动轴282从第二滑槽272的内侧向外侧移动。74.具体的,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上均套设有弹簧234和阻尼垫片235,以提升操作杆的使用可靠性。75.可以理解的,运动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槽,第一配合部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动轴。76.前盖2311和后盖2312均设有固定孔,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通过固定孔安装在盖体231上。77.实施例三:7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为固定转轴式运动,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79.如图17至20所示,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的运动为固定转轴式运动,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80.杠杆组件23包括第二配合部233,第二配合部233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二配合部233与支架21配合构成平面复合运动。81.第二配合部233与支架21所构成的相对滑动轨迹为弧形。82.具体的,第二配合部233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三滑槽273和第四滑槽274,支架21上设有第三滑动轴283和第四滑动轴284,第三滑槽273和第四滑槽274均为弧形,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运动时,第三滑动轴283在第三滑槽273内的滑动方向与第四滑动轴284在第四滑槽274内的滑动方向相反。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从后部位置移动到前部位置时,第三滑动轴283从第三滑槽273的前部向后部移动,第四滑动轴284从第四滑槽274的后部向前部移动。第二配合部和支架之间不仅仅存在转动,还存在移动,构成平面复合运动。通过第三滑动轴和第三滑槽配合、第四滑动轴和第四滑槽配合,采用两个定位点进行定位,避免了杠杆组件和支架之间的晃动间隙,提升操作体验;并且操作杆在第二方向f2上,在相同的移动距离下,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人机操作更加方便;并且操作杆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夹角和操作杆在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提升人机操作效果。83.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第二配合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三滑动轴和第四滑动轴,支架上设有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在第二方向上运动时,第三滑动轴在第三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四滑动轴在第四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84.可以理解的,第二配合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槽,支架上设有多个对应的滑动轴。85.可以理解的,第二配合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且为多个滑动轴,支架上设有多个对应的滑槽。86.杠杆组件23还包括第二固定转轴237,操作杆上设有第二限位孔,第二固定转轴与第二限位孔配合实现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上的固定转轴式运动。87.第二固定转轴上套设有弹簧和阻尼垫片,以提升操作杆的使用可靠性。88.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操作杆上设有第二固定转轴,杠杆组件上设有第二限位孔,第二固定转轴与第二限位孔配合实现操作杆在第一方向上的固定转轴式运动。89.实施例四:90.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操作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均为非固定转轴式运动。91.如图21至23所示,杠杆组件23包括第一配合部232和第二配合部233,运动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配合部23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滑动轴281和第二滑动轴282,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为弧形,操作杆22在第一方向f1上运动时,第一滑动轴281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滑动轴282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方向相反。92.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两个运动部分别是第一滑动轴和第二滑动轴,两个第一配合部分别是对应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93.第二配合部233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为第三滑槽273和第四滑槽274,支架21上设有第三滑动轴283和第四滑动轴284,第三滑槽273和第四滑槽274均为弧形,操作杆22在第二方向f2上运动时,第三滑动轴283在第三滑槽273内的滑动方向与第四滑动轴284在第四滑槽274内的滑动方向相反。94.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两个第二配合部分别是第三滑动轴和第四滑动轴,支架上设有对应的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95.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滑动轴和第一滑槽配合、第二滑动轴和第二滑槽配合、第三滑动轴和第三滑槽配合、第四滑动轴和第四滑槽配合,在f1和f2方向上分别采用两个定位点进行定位,避免了操作杆和杠杆组件之间、以及杠杆组件和支架之间的晃动间隙,提升操作体验;并且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在相同的移动距离下,均可以获得较大的转动角度,人机操作更加方便;并且操作杆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夹角和操作杆在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上的运动轨迹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提升人机操作效果。96.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骑乘式割草机10,包括任意上述实施例中的操作装置20,骑乘式割草机10还包括:车架11、切割系统12、行走系统13、座椅组件14、电源装置15和控制模块,行走系统13包括前行走轮、后行走轮及驱动后行走轮行走的第一马达131,第一马达131设置有两个且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后行走轮,操作装置20通过支架固定于车架11上,操作装置20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座椅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用于控制两个第一马达131,即操作装置20包括左操作装置20l和右操作装置20r。97.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骑乘式割草机的操作装置及骑乘式割草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15 14:07:56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