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元件,部件;绝热;紧固件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内变速器及车辆。背景技术:2.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现代社会中,自行车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同时,世界自行车行业的重心也从传统的代步型交通工具向运动型、山地型、休闲型转变,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自行车更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运动、健身、休闲和娱乐性产品。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行车内变速器的出现,也越来越方便了骑行者对自行车挡位的调节。3.内变速器大致分为手动内变速器和自动内变速器,手动内变速器需要手动拨弄换挡器实现变速,而自动内变速器则能根据车速自动进行挡位的调节。4.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内变速器通常包括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以及离心换挡控制机构等部件。当输出机构的转速达到一定程度后,离心换挡控制机构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变速机构中的相应部件与输出机构结合,从而能将输入机构的驱动力通过变速机构传递给输出机构,实现自动换挡变速。5.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自动内变速器中所需布置的部件也越来越多。然而,现有技术的自动内变速器中,离心块需要占据内部轴向较大的安装位置区域,限制了自动内变速器内的可安装空间,导致了其他部件难以安装于自动内变速器内,局限了自动内变速器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实现要素:6.针对现有技术的自动内变速器中,离心换挡控制机构需要占据内部轴向较大的安装位置区域,限制了自动内变速器内其他部件的可安装空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内变速器,其将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设置于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充分利用了自动内变速器内的径向空间,减少了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对自动内变速器内的轴向空间的占用,从而让自动内变速器中具有更广阔的安装空间,可以方便其他部件的安装布置。7.一种自动内变速器,其包括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及离心换挡控制机构;8.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均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且所述输入机构用以提供驱动力带动所述输出机构转动;9.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所述轴,并设置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其中,所述自动内变速器至少具有驱动力由所述输入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以及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的两条动力传递路径;10.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可相对于所述输出机构转动,以使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11.优选的,所述变速机构至少包括第一行星轮系,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离心块及第一离合控制单元;12.所述第一离心块转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并与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一离心块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13.所述第一离心块可相对于所述输出机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转动,以使所述输入机构传递的驱动力经所述第一行星轮系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14.优选的,所述变速机构还包括第二行星轮系;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二离心块及第二离合控制单元;15.所述第二离心块转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并与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二离心块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16.所述第二离心块可相对于所述输出机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转动,以使所述输入机构传递的驱动力经所述第二行星轮系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17.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心块、所述第二离心块沿周向相互间隔设置。18.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心块、所述第二离心块分别通过弹性连接件转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19.优选的,所述第一行星轮系与所述输出机构的传动比大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的传动比,所述第二行星轮系与所述输出机构的传动比大于所述第一行星轮系与所述输出机构的传动比;20.所述第二离心块转动所需的离心力大于所述第一离心块转动所需的离心力。21.优选的,所述输出机构包括轮毂及与所述轮毂连接的第一端盖;22.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23.所述变速机构设置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24.优选的,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通过第一离合控制器连接,且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通过轴套连接。25.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器通过复位弹性件与所述输入机构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以在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时,将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器与所述输入机构分离。26.优选的,还包括固定板;27.沿轴向,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一端盖位于所述变速机构的相对两端,且所述固定板通过连接柱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28.所述第一离心块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柱;29.所述第二离心块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柱。30.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中设置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中设置有第二避让槽;31.所述连接柱穿设所述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32.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转动时能通过所述第一避让槽避让所述连接柱;33.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转动时能通过所述第二避让槽避让所述连接柱。34.优选的,所述输出机构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35.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用以将所述第一行星轮系与所述衬套结合;36.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用以将所述第二行星轮系与所述衬套结合。37.优选的,所述第一离合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板及与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的第二离合控制器;38.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第一离心块连接,且能在所述第一离心块的带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器转动,以使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器将所述第一行星轮系与所述输出机构结合。39.优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40.所述第一限位件对应所述第二离心块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二离心块的转动幅度。41.优选的,所述第二离合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控制板及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的第三离合控制器;42.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第二离心块连接,且能在所述第二离心块的带动下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三离合控制器转动,以使所述第三离合控制器将所述第二行星轮系与所述输出机构结合。43.优选的,所述第二控制板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44.所述第二限位件对应所述第一离心块设置,用以限制所述第一离心块的转动幅度。45.一种轮毂组件,其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内变速器以及助力机构;46.所述助力机构安装于所述轴,并位于所述输出机构内,且输出端与所述输出机构连接。47.一种车辆,其应用有上述所述的轮毂组件,所述轮毂组件安装于所述车辆的驱动轮。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内变速器,其包括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及离心换挡控制机构;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均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且所述输入机构用以提供驱动力带动所述输出机构转动;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所述轴,并设置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其中,所述自动内变速器至少具有驱动力由所述输入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以及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的两条动力传递路径;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并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且可相对于所述输出机构转动,以使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所述自动内变速器将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对所述自动内变速器中轴向空间的占据,可以让安装占用空间变窄,让所述自动内变速器中具有更广阔的轴向安装空间,可以方便其他部件的安装布置。附图说明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50.图1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轮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51.图2为图1所示轮毂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52.图3为沿图2所示a-a线部分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53.图4为图3所示结构动力传递路径的结构示意图;54.图5为图3所示部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55.图6为图3所示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6.图7为图3所示部分组件另一种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7.图8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固定板以及输出机构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8.图9为图8所示结构另一种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9.图10为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离心换挡控制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60.图11为沿图10所示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61.图12为沿图10所示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62.图13为图11所示结构另一种状态(三挡)下的结构示意图;63.其中:轮毂组件-1000,自动内变速器-100,助力机构-200,传动机构-300,轴-10,输入机构-20,输出机构-30,轮毂-31,第一端盖-32,衬套-33,凹槽-331,变速机构-40,第一行星轮系-41,第一齿圈-411,第一太阳齿轮-412,第二行星轮系-42,第二齿圈-421,第二太阳齿轮-422,行星架-43,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第一离心块-51,第一连接槽-511,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第一避让槽-521,第一控制板-522,第一插槽-5221,第一连接件-5222,第一限位件-5223,第二离合控制器-523,第一连接臂-5231,第二离心块-53,第二连接槽-531,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第二避让槽-541,第二控制板-542,第二插槽-5421,第二连接件-5422,第二限位件-5423,第三离合控制器-543,第二连接臂-5431,第一离合控制器-60,轴套-70,固定板-80,连接柱-81,复位弹性件-90。具体实施方式6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65.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安装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连接”,或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部件上。66.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6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68.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6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内变速器,其包括轴、输入机构、输出机构、变速机构及离心换挡控制机构;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均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且所述输入机构用以提供驱动力带动所述输出机构转动;所述变速机构安装于所述轴,并设置于所述输入机构与所述输出机构之间,其中,所述自动内变速器至少具有驱动力由所述输入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以及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的两条动力传递路径;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输出机构,并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且可相对于所述输出机构转动,以使驱动力经所述变速机构传递至所述输出机构。所述自动内变速器将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变速机构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对所述自动内变速器中轴向空间的占据,可以让安装占用空间变窄,让所述自动内变速器中具有更广阔的安装空间,可以方便其他部件的安装布置。70.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内变速器100,其用以安装于车辆的驱动轮上,用以在车辆行进过程中根据车辆的车速进行自动换挡变速。71.自动内变速器100包括轴10、输入机构20、输出机构30、变速机构40及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输入机构20与输出机构30均可转动的安装于轴10,且输入机构20用以提供驱动力带动输出机构30转动。即输入机构20安装于轴10上,且输入机构20可相对轴10转动,输出机构30安装于轴10上,且输出机构30可相对于轴10转动。轴10为输入机构20、输出机构30的转动中心轴。且输入机构20用以提供驱动力带动输出机构30转动。72.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当自动内变速器100安装于自行车上时,输入机构20可以通过链条与自行车上的脚踏板连接,输出机构30用以与自行车上的驱动轮连接。骑行者在骑行自行车时,通过踩踏脚踏板,从而带动输入机构20转动,进而通过输入机构20向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输入驱动力,再经过输出机构30将驱动力输出带动车辆的驱动轮转动,实现车辆的行进。73.变速机构40安装于轴10,并设置于输入机构20与输出机构30之间。即变速机构40设置在输入机构20与输出机构30之间,通过变速机构40能将从输入机构20一侧输入的驱动力变换调速后传递至输出机构30一侧。74.其中,自动内变速器100至少具有驱动力由输入机构20传递至输出机构30,以及驱动力经变速机构40传递至输出机构30的两条动力传递路径。也就是说,自动内变速器100至少为二挡自动内变速器,一种挡位为驱动力直接由输入机构20向输出机构30传递;另一种挡位为驱动力由输入机构20传递至变速机构40,再由变速机构40向输出机构30传递。75.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转动连接于输出机构30,并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其中,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指的是:沿轴向,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的安装位置与变速机构40的安装位置位于同一区域处;并且沿径向,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的安装位置位于变速机构40的外侧(远离轴10的一侧)。通过此种设置,减少了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在自动内变速器100中所需占用的轴向空间,充分的利用了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径向空间,让整体装置安装更加的紧凑,为其他部件的安装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不会影响到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变速机构40的正常运行。76.需要说明的是,轴向、径向、周向均是以轴10的轴向、径向、周向为基准参考方向。77.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可相对于输出机构30转动,以使驱动力经变速机构40传递至输出机构30。即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能相对于输出机构30发生转动,使得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与输出机构30、变速机构40直接结合或者间接结合,让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经过变速机构40再传递至输出机构30,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动力传递路径的改变,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换挡变速。78.需要说明的是,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中的结合部件可设置在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之间,从而当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转动到一定角度后,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中的结合部件能将变速机构40中的相应部件与输出机构30中的相应部件相互结合,实现换挡变速;或者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中的结合部件可设置在变速机构40中,从而当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转动到一定角度后,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中的结合部分能将变速机构40中两个(或多个)部件相互结合,实现换挡变速。也就是说,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的结合部件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之间,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相互结合;或者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的结合部件也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中,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中部件之间的相互结合。79.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自动内变速器中,离心换挡控制机构需要占据内部轴向较大的安装位置区域,限制了自动内变速器内的可安装空间,导致了其他部件难以安装于自动内变速器内。而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自动内变速器中所需布置的部件也越来越多,自动内变速器内的可安装空间有限也局限了自动内变速器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到自行车上,自行车车架的宽度通常是固定。而若直接强行在自动内变速器上安装部件,会导致自动内变速器整体宽度超标,使得自动内变速器难以安装于自行车上。因此,如何在不改变自动内变速器整体宽度的情况下,让自动内变速器内具有更多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自动内变速器中可以安装更多的功能部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80.而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将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留出更多的轴向安装空间,让其他部件(例如助力机构、轮毂锁等)安装于自动内变速器100内变为可能,为自动内变速器100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81.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变速机构40至少包括第一行星轮系41。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包括第一离心块51及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第一离心块51转动连接于输出机构30,并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连接,且第一离心块51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其中,第一离心块51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指的是:沿轴向,第一离心块51的安装位置与变速机构40的安装位置位于同一区域处;并且沿径向,第一离心块51的安装位置位于变速机构40的外侧(远离轴10的一侧)。通过此种设置,减少了第一离心块51在自动内变速器100中所需占用的轴向空间,充分的利用了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径向空间,让整体装置安装更加的紧凑,为其他部件的安装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也不会影响到第一离心块51、变速机构40的正常运行。82.第一离心块51可相对于输出机构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以使输入机构20传递的驱动力经第一行星轮系41传递至输出机构30。即第一离心块51能相对于输出机构30发生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发生转动,使得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与输出机构30、第一行星轮系41直接结合或者间接结合,让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经过第一行星轮系41再传递至输出机构30,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动力传递路径的改变,不同的动力传递路径传动比不同,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换挡变速。8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用以控制一挡到二挡之间的变换。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当输出机构30转速到达一定速度后,第一离心块51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外“甩出”(其中“甩出”指的是离心块受到离心力后相对输出机构30朝向远离远离轴10方向转动)。由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与第一离心块51连接,从而在第一离心块51向外“甩出”时,能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发生转动,改变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的转动状态,让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与输出机构30直接结合或间接结合,改变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动力传递路径,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的换挡变速。8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可设置在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之间,从而当第一离心块51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到一定角度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能将变速机构40中的相应部件与输出机构30中的相应部件相互结合,实现换挡变速;或者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可设置在变速机构40中,从而当第一离心块51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到一定角度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分能将变速机构40中两个(或多个)部件相互结合,实现换挡变速。也就是说,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之间,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相互结合;或者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也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中,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中部件之间的相互结合。85.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将第一离心块51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从而可以留出更多的轴向安装空间,让其他部件(例如助力机构、轮毂锁等)安装于自动内变速器100内变为可能,为自动内变速器100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86.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设置有两个第一离心块51,两第一离心块51沿周向相互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离心块51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上,从而两个第一离心块51能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同步运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设置的第一离心块51可以更多或更少。而通过两个第一离心块51能更稳定控制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让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受力更均匀,更好的保障了换挡的稳定性。87.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变速机构40还包括第二行星轮系42。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还包括第二离心块53及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第二离心块53转动连接于输出机构30并与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连接,且第二离心块53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同样的,第二离心块53设置于变速机构40的径向外侧指的是:沿轴向,第二离心块53的安装位置与变速机构40的安装位置位于同一区域处;并且沿径向,第二离心块53的安装位置位于变速机构40的外侧(远离轴10的一侧)。88.第二离心块53可相对于输出机构3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转动,以使输入机构20传递的驱动力经第二行星轮系42传递至输出机构30。即第二离心块53能相对于输出机构30发生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发生转动,使得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与输出机构30、第二行星轮系42直接结合或者间接结合,让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经过第二行星轮系42再传递至输出机构30,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动力传递路径的改变,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换挡变速。89.也就是说,在一种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为三挡自动内变速器,第一种挡位为驱动力直接由输入机构20向输出机构30传递,传递路径如图4所示i线;第二种挡位为驱动力由输入机构20传递至第一行星轮系41,再由第一行星轮系41向输出机构30传递,传递路径如图4所示ii线;第三种挡位为驱动力由输入机构20传递至第二行星轮系42,再由第二行星轮系42向输出机构30传递,传递路径如图4所示iii线。90.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所需,自动内变速器100可为任意挡位的自动内变速器。在附图所示实施例中,仅以三挡的自动内变速器100为例进行说明。91.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设置有两个第二离心块53,两第二离心块53沿周向相互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二离心块53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上,从而两个第二离心块53能与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同步运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设置的第二离心块53可以更多或更少。而通过两个第二离心块53能更稳定控制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让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受力更均匀,更好的保障了换挡的稳定性。92.同样的,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之间,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与输出机构30相互结合;或者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也可设置于变速机构40中,用于控制变速机构40中部件之间的相互结合。93.为了确保输出机构30转速降低后,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能复位。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2分别通过弹性连接件(例如扭簧、拉簧等)转动连接于输出机构30。即第一离心块51与输出机构30之间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连接,第二离心块53与输出机构30之间通过第二弹性连接件连接。这样当输出机构30转速降低后,通过第二弹性连接件的弹性恢复力能将第二离心块53带动复位,从而使得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与第二行星轮系42分离。同理当输出机构30转速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通过第一弹性连接件的弹性恢复力能将第一离心块51带动复位,从而使得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与第一行星轮系41分离。94.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从而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甩出”时,需要分别克服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所施加的弹力。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可以选择不同的劲度系数,从而可以更精准的控制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的“甩出”时机。95.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轮系41与输出机构30之间的传动比大于输入机构20与输出机构30之间的传动比,第二行星轮系42与输出机构30之间的传动比大于第一行星轮系41与输出机构30之间的传动比。第二离心块53转动所需的离心力大于第一离心块51转动所需的离心力。其中,实现第二离心块53转动所需的离心力大于第一离心块51转动所需的离心力的具体结构可为:将第二离心块53、第一离心块51设置为不同质量,以此实现第二离心块53在第一离心块51后“甩出”;或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选择不同的劲度系数,以此实现第二离心块53在第一离心块51后“甩出”;或将第二离心块53、第一离心块51设置为不同质量,同时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弹性连接件选择不同的劲度系数,以此实现第二离心块53在第一离心块51后“甩出”。96.具体的,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用以控制一挡到二挡之间的变换,第二离心块53用以控制二挡到三挡之间的变换。97.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当输出机构30转速到达一定速度后,第一离心块51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外“甩出”,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发生转动,改变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的转动状态,让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与输出机构30直接结合或间接结合,改变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动力传递路径,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的换挡变速。当输出机构30转速进一步升高到一定速度后,第二离心块53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外“甩出”,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发生转动,改变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的转动状态,让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中的结合部件与输出机构30直接结合或间接结合,改变自动内变速器100中的动力传递路径,实现自动内变速器100的换挡变速。98.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沿周向相互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沿周向间隔分布,从而可以更好的避免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运行时相互干涉,更好的保障了换挡的可靠性。99.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输出机构30包括轮毂31及与轮毂31连接的第一端盖32,输入机构20与第一端盖32连接,变速机构40设置于输入机构20与第一端盖32之间。也就是说,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是驱动第一端盖32,从而通过第一端盖32传递至轮毂31。100.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输入机构20与第一端盖32之间通过第一离合控制器60连接,且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与第一端盖32之间通过轴套70连接。也就是说,输入机构20与第一端盖32之间通过第一离合控制器60传递动力。在一挡时,输入机构20传递的驱动力直接由第一离合控制器60传递至第一端盖32进行输出。而当输出机构30的转速升高,离心换挡控制机构50运行后,由于从变速机构40输出的转速高于输入机构20直接输出的转速,从而经变速机构40输出转速将由输入机构20直接输出转速超越,第一端盖32所受的驱动力由变速机构40传出。可以理解的是,在通常情况下第一端盖32的硬度会比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中的结合部件的硬度软(例如第一端盖32采用铝合金,第一离合控制器60的结合部件采用钢),若让第一离合控制器60直接与第一端盖32接触,则会导致第一端盖32表面出现压痕。而通过设置轴套70,避免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与第一端盖32直接接触而产生压痕。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为滚柱式离合控制器,第一离合控制器包括保持架及设置于保持架上的滚柱,轴套70用以保护第一端盖32内周面,避免滚柱直接接触第一端盖32内周面而出现压痕。101.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控制器60通过复位弹性件90(例如扭簧、拉簧等)与输入机构20连接,复位弹性件90用以在驱动力经变速机构40传递时,将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与输入机构20分离。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90与输入机构20间接连接,复位弹簧90连接在与输入机构20连接的行星架43上。可以理解的是,在自动内变速器100中当动力经由第一行星轮系41或第二行星轮系42输出时,第一端盖32的转速高于输入机构20的转速,此时通过复位弹性件90能向行星架43施加扭力,使得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与行星架43保持分离状态,降低了传动过程中的阻力。而若不设置复位弹性件90,则会出现第一离合控制器60与行星架43之间偶尔脱离、偶尔结合的状况出现。102.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自动内变速器100还包括固定板80。沿轴向,固定板80与第一端盖32位于变速机构40的相对两端,且固定板80通过连接柱81与第一端盖32连接,从而固定板80能与第一端盖32同步转动。第一离心块51转动连接于连接柱81,第二离心块53转动连接于连接柱81。即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是通过连接柱81与第一端盖32实现间接连接。通过此种结构,能更好的保障第一离心块51、第二离心块53安装后的可靠性。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柱81具体为销钉。连接柱81具体设置有四个,每个连接柱81上对应连接一个第一离心块51或第二离心块53。103.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设置有第一避让槽521,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中设置有第二避让槽541。连接柱81穿设第二避让槽541、第一避让槽521与第一端盖32连接。也就是说,连接柱81从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穿过,通过此种结构更好的减少了占用径向空间,让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好的避免部件之间的干涉。104.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时能通过第一避让槽521避让连接柱81。也就是说,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在转动时,能通过第一避让槽521来避免与连接柱81发生干涉。具体的,第一避让槽521沿轴向贯穿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且第一避让槽521沿周向延伸设置。而第一避让槽521沿周向的延伸距离可根据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能转动的角度进行选择,只需确保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时,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不会与连接柱81发生接触即可。105.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转动时能通过第二避让槽541避让连接柱81。也就是说,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在转动时,能通过第二避让槽541来避免与连接柱81发生干涉。具体的,第二避让槽541沿轴向贯穿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且第二避让槽541沿周向延伸设置。而第二避让槽541沿周向的延伸距离可根据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能转动的角度进行选择,只需确保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转动时,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不会与连接柱81发生接触即可。106.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输出机构30还包括衬套33,衬套33与第一端盖32连接。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用以将第一行星轮系41与衬套33结合。也就是说,当第一离心块51“甩出”带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转动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是将第一行星轮系41与衬套33进行结合,实现换挡变速。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用以将第二行星轮系42与衬套33结合。也就是说,当第二离心块53“甩出”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转动后,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是将第二行星轮系42与衬套33进行结合,实现换挡变速。通过此种结构,可以更好的保障换挡的可靠性。107.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衬套33内周表面开设有凹槽331,在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未被第一离心块51带动时,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对应位于凹槽331中,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与衬套33相互间隔。而当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被第一离心块51带动发生转动后,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相对于凹槽331发生移动,从而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中的结合部件与衬套33内周表面接触结合。同样的,在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未被第二离心块53带动时,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中的结合部件对应位于凹槽331中,而当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被第二离心块53带动发生转动后,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中的结合部件与衬套33内周表面接触结合。108.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控制单元52包括第一控制板522及与第一控制板522连接的第二离合控制器523。第一控制板522与第一离心块51连接,且第一控制板522能在第一离心块51的带动下转动,以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器523转动,以使第二离合控制器523将第一行星轮系41与输出机构30结合。即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离心块51“甩出”后,带动第一控制板522转动,而第一控制板522带动第二离合控制器523转动,从而通过第二离合控制器523将第一行星轮系41与输出机构30结合。由于第一行星轮系41输出的转速大于输入机构20直接输出的转速,从而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经由第一行星轮系41再传递至输出机构30,使自动内变速器100变换为二挡。109.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离合控制器523与第一控制板522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第二离合控制器52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臂5231,第一连接臂5231对应插入第一控制板522的第一插槽5221中。具体的,第一避让槽521开设于第一控制板522上。110.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板522与第一离心块51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第一离心块5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511,第一控制板52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222,第一连接件5222对应插入第一连接槽511中。当第一离心块51“甩出”时,第一连接槽511的内壁带动第一连接件5222,从而带动第一控制板522转动。111.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板52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5223。第一限位件5223对应第二离心块53设置,用以限制第二离心块53的转动幅度。也就是说,第一限位件5223在第一控制板522上的设置位置与第二离心块53所处位置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离心块53“甩出”完成换挡后,若输出机构30的转速进一步上升,则第二离心块53受到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得第二离心块53进入更大的转动幅度。而若任由第二离心块53进一步转动的话,则容易发生第二离心块53与轮毂31发生碰触,造成部件之间发生干涉,甚至损伤。而设置第一限位件5223则可以良好的阻挡第二离心块53,避免第二离心块53在完成换挡后,由于离心力的增加,而进一步的“甩出”,避免了第二离心块53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112.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离合控制单元54包括第二控制板542及与第二控制板542连接的第三离合控制器543。第二控制板542与第二离心块53连接,且第二控制板542能在第二离心块53的带动下转动,以带动第三离合控制器543转动,以使第三离合控制器543将第二行星轮系42与输出机构30结合。即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二离心块53“甩出”后,带动第二控制板542转动,而第二控制板542带动第三离合控制器543转动,从而通过第三离合控制器543将第二行星轮系42与输出机构30结合。由于第二行星轮系42输出的转速大于第一行星轮系41输出的转速,从而自动内变速器100中输入机构20输入的驱动力经由第二行星轮系42再传递至输出机构30,使自动内变速器100变换为三挡。113.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三离合控制器543与第二控制板542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第三离合控制器54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臂5431,第二连接臂5431对应插入第二控制板542的第二插槽5421中。具体的,第二避让槽541开设于第二控制板542上。114.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板542与第二离心块53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为:第二离心块5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槽531,第二控制板54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5422,第二连接件5422对应插入第二连接槽531中。当第二离心块53“甩出”时,第二连接槽531的内壁带动第二连接件5422,从而带动第二控制板542转动。115.优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板542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5423。第二限位件5423对应第一离心块51设置,用以限制第一离心块51的转动幅度。也就是说,第二限位件5423在第二控制板542上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离心块51所处位置相对应。同样的,通过设置第二限位件5423可以良好的阻挡第一离心块51,避免第一离心块51在完成换挡后,由于离心力的增加,而进一步的“甩出”,避免了第一离心块51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116.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离合控制器523用以将第一行星轮系41中的第一齿圈411与衬套33结合。第三离合控制器543用以将第二行星轮系42中的第二齿圈421与衬套33结合。117.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行星轮系41中的第一太阳齿轮412直接在轴10上加工而成,第二行星轮系42中的第二太阳齿轮422通过键连接。通过此种结构,降低了自动内变速器100制造安装的难度。118.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行星架43、第一离合控制器60、轴套70共同构成超越离合器,第一齿圈411、第二离合控制器523、衬套33共同构成超越离合器,第二齿圈421、第三离合控制器543、衬套33共同构成超越离合器。第一离合控制器60、第二离合控制器523、第三离合控制器543均采用滚柱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离合控制器60、第二离合控制器523、第三离合控制器543还可采用其他形式结构的离合控制器,如可采用棘爪式、楔块式、棘爪与滚柱相结合的形式等。119.同时,在一种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轮毂组件1000,其包括上述任一项自动内变速器100以及助力机构200,助力机构200安装于轴10并位于输出机构30内,且助力机构200的输出端与输出机构30连接。当轮毂组件1000安装于车辆上时,能通过助力机构200、输入机构20同时向输出机构30提供驱动力。也就是说,通过助力机构200能额外向输出机构30提供驱动力,以此可以减轻骑行负担。120.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助力机构200为电机,助力机构2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传动机构300,传动机构300与输出机构30连接,传动机构300具体可采用行星轮系。121.同时,在一种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应用有上述的轮毂组件1000,轮毂组件1000安装于车辆的驱动轮。122.具体的,在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具体可为自行车。123.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自动内变速器、轮毂组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20 12:09:00
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