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储藏,运输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技术涉及液体灌装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背景技术:2.自从人们开始用容器运输送液体以来,容器的灌装方式需要成为需要。十九世纪末之前,大多数灌装是手工灌装。用带嘴和柄的水罐或长柄勺,或把容器浸于液体中灌装。虹吸装置和机器是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一系列液体灌装机作为商业产品出现在二十世纪,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液体灌装机被广泛运用到医药、食品、日化等行业。3.在容器灌装数量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采用大型液体灌装机来完成。容器灌装数量少(几百至几千个容器)的情况下,若是使用大型液体灌装机的话,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若是人工进行灌装的话,会造成耗时费力。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节约成本和省时省力,本技术提供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6.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包括注料器、容器输送带和安装在注料器上的阀门,还包括控制模块、红外检测模块、第一计时模块和第二计时模块;7.所述容器输送带用于输送灌装容器;8.所述红外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注料器下的灌装容器,并输出红外检测信号;9.所述第一计时模块用于记录注料器向灌装容器内注料的时间;10.所述第二计时模块用于记录注料器向灌装容器内注料的时间和灌装容器注料完成后容器输送带带动灌装容器从前一批到后一批所需的时间的时间之和;11.所述控制模块与红外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红外检测信号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12.所述红外检测模块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停止工作;13.所述容器输送带、第一计时模块、第二计时模块和阀门均与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容器输送带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停止工作;所述第一计时模块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并输出第一计时信号;所述第二计时模块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并输出第二计时信号;所述阀门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14.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计时信号和第二计时信号,并在所述第一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一计时值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在所述第二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二计时值时输出第三控制信号;15.所述阀门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停止工作,所述第一计时模块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复位,所述容器输送带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所述第二计时模块在接收到第三控制信号后复位。16.可选的,所述预设第二计时值大于预设第一计时值。17.可选的,所述注料器设置有至少一个。18.可选的,还包括容器损坏检测模块和报警模块;19.所述容器损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灌装容器的完整性,并在灌装容器损坏时输出容器损坏信号;20.所述控制模块与容器损坏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容器损坏信号后输出第四控制信号;21.所述报警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后进行报警。22.可选的,所述容器损坏检测模采用机械视觉检测器。23.可选的,还包括拿取模块;24.所述拿取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后将损坏的灌装容器取出。25.可选的,所述拿取模块采用机械臂。26.可选的,所述报警模块采用声光报警器。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28.通过容器损坏检测模块和拿取模块将损坏的灌装容器挑出,将完好无损的灌装容器放置在容器输送带上,待到红外检测模块检测到一批灌装容器中第一个灌装容器时,此时灌装容器正好位于注料器的正下方,容器输送带停止工作,阀门打开,注料器向灌装容器内注料,并且第一计时模块和第二计时模块均开始计时,待到第一计时模块输出的第一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一计时值时,此时灌装容器注料完成,阀门关闭,输送带开始工作,同时第一计时模块复位;待到第二计时模块输出的第二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二计时值时,说明注料完成的灌装容器已全部离开红外检测模块的范围,此时,红外检测模块开始工作。以此往复,能够将全部的灌装容器注料完成,并不需要人工将灌装容器进行灌装,进而达到节约成本和省时省力的效果。附图说明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的系统图。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31.附图标记说明:10、容器损坏检测模块;20、报警模块;30、拿取模块;40、控制模块;50、红外检测模块;60、第一计时模块;70、第二计时模块;80、注料器;90、容器输送带;100、阀门。具体实施方式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包括容器损坏检测模块10、报警模块20、拿取模块30、控制模块40、红外检测模块50、第一计时模块60、第二计时模块70、注料器80、容器输送带90和安装在注料器80上的阀门100。容器损坏检测模块10、报警模块20、拿取模块30、红外检测模块50、第一计时模块60、第二计时模块70、容器输送带90和阀门100均与控制模块40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模块40采用plc控制器。35.其中,容器损坏检测模块10用于检测灌装容器的完整性,在灌装容器发破损时输出容器损坏信号,控制模块40在接收到容器损坏信号后输出第四控制信号,报警模块20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后开始报警,同时,拿取模块30在接收到第四控制信号后将损坏的灌装容器取出,随后完好无损的灌装容器依次放置在容器输送带90上,以便于后续的灌装容器注料。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容器损坏检测模块10优选为机械视觉检测器,拿取模块30优选为机械臂。36.注料器80用于向灌装容器内注料,如饮料、药液之类的液体,并且灌装容器为玻璃瓶或塑料瓶,注料器80设置有至少一个,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每个注料器80上均设置有阀门100。容器输送带90用于输送灌装容器,将灌装容器输送至注料器80的正下方,使注料器80能够向灌装容器内注料。37.红外检测模块50位于容器输送带90运输方向上的第一个注料器80的旁边,若容器输送带90的运输方向是由左至右,则红外检测模块50位于最右边注料器80的旁边,若容器输送带90的运输方向是由右至左,则红外检测模块50位于最左边注料器80的旁边,红外检测模块50用于检测灌装容器,并输出红外检测信号,当红外检测模输出红外检测信号时,灌装容器正好位于注料器80的正下方,且能够向灌装容器内注料。控制模块40在接收到红外检测信号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红外检测模块50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停止工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红外检测模块50优选为红外检测传感器。38.同时,阀门100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导通注料器80,使注料器80向灌装容器内注料;容器输送带90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后停止工作。39.第一计时模块60用于记录注料器80向灌装容器内注料的时间,第二计时模块70用于记录注料器80向灌装容器内注料的时间和灌装容器注料完成后容器输送带90带动灌装容器从前一批到后一批所需的时间的时间之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时模块60和第二计时模块70均优选为计时器。40.第一计时模块60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并输出第一计时信号,第二计时模块70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并输出第二计时信号;控制模块40用于接收第一计时信号和第二计时信号,并在第一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一计时值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在第二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二计时值时输出第三控制信号,需要注意的是,预设第二计时值大于预设第一计时值。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预设第一计时值和预设第二计时值均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41.可以知道的是,阀门100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停止工作,说明注料器80注料完成;容器输送带90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开始工作,将注料完成的灌装容器向下一道工序输送;第一计时模块60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后复位,第二计时模块70在接收到第三控制信号后复位,并且红外检测模块50在接收到第三控制模块40后开始工作。此时,第一批的灌装容器注料完成。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容器损坏检测模块10和拿取模块30将损坏的灌装容器挑出,将完好无损的灌装容器放置在容器输送带90上,待到红外检测模块50检测到一批灌装容器中第一个灌装容器时,此时灌装容器正好位于注料器80的正下方,容器输送带90停止工作,阀门100打开,注料器80向灌装容器内注料,并且第一计时模块60和第二计时模块70均开始计时,待到第一计时模块60输出的第一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一计时值时,此时灌装容器注料完成,阀门100关闭,输送带开始工作,同时第一计时模块60复位;待到第二计时模块70输出的第二计时信号所反映的值达到预设第二计时值时,说明注料完成的灌装容器已全部离开红外检测模块50的范围,此时,红外检测模块50开始工作。以此往复,能够将全部的灌装容器注料完成,进而达到节约成本和省时省力的效果。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一种灌装机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20 16:06:26
803
- 下一篇: 液冷箱体、应用所述液冷箱体的电池包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 上一篇: 熟河蟹怎么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