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高粘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26 11:15:53     550



有机化合物处理,合成应用技术1.本技术涉及沥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粘沥青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2.高粘添加剂具有高分散和高粘韧特性,由高粘剂及基础沥青、沥青混合料等材料所制备的高粘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抗飞散性、耐水性、耐候性,路面耐久性显著提高,可用于铺筑排水抗滑降噪路面、彩色透水沥青路面、钢桥面铺装、高粘高弹sma路面、应力吸收层等。3.现有高粘沥青普遍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值进行生产,但粘度仅满足普通沥青的基本要求,一些高强度路面如高速公路、机场、重交通路面等场地需要质量更好的高粘高弹沥青,按国家标准生产的高粘沥青已经不能满足相关要求。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粘沥青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高粘沥青难以满足应用需求的技术问题。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粘沥青,包括:6.基质沥青;7.高粘剂,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光稳定剂791、c9石油树脂、橡胶油和抗氧剂616。8.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每90重量份~95重量份基质沥青中加入5重量份~10重量份高粘剂。9.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90份~110份光稳定剂791、20份~30份c9石油树脂、20份~30份橡胶油和15份~20份抗氧剂616。10.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100份光稳定剂791、25份c9石油树脂、25份橡胶油和17份抗氧剂616。11.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高粘剂还包括:聚乙烯和硫粉中至少一种。12.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聚乙烯掺量为8%~9%。13.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硫粉掺量为1.4%~2.1%。14.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所述高粘沥青在60℃下的动力粘度≥578000pa.s的粘度。15.为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高粘沥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6.将c9石油树脂和橡胶油按所述重量份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在170℃~180℃下进行密炼处理10min~12min后;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剂;其中,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17.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18.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19.作为本技术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一种如上所述高粘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20.将c9石油树脂和橡胶油按所述重量份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在170℃~180℃下进行密炼处理10min~12min后;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剂;其中,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21.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22.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处理;其中,所述交联剂包括聚乙烯和硫粉中至少一种;23.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高粘沥青,包括基质沥青;高粘剂,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光稳定剂791、c9石油树脂、橡胶油和抗氧剂616。所述高粘剂中的各组分均为高分子聚合物,因此通过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以使其在应用于制备高强度沥青时,并因搅拌而黏附在沥青的分子表面,与沥青的分子结构缠绕后获得结构稳定的纤维体结构,从而限制了分子颗粒之间的滑动,以在实际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载重性能,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经测试,将本技术所述高粘剂应用于制造沥青时,其在60℃下的动力粘度达到了578000pa.s的粘度,相较于60℃下国家标准动力粘度的20000pa.s,得到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高粘剂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具体实施方式25.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26.高粘添加剂具有高分散和高粘韧特性,由高粘剂及基础沥青、沥青混合料等材料所制备的高粘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抗飞散性、耐水性、耐候性,路面耐久性显著提高,可用于铺筑排水抗滑降噪路面、彩色透水沥青路面、钢桥面铺装、高粘高弹sma路面、应力吸收层等。现有高粘沥青普遍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值进行生产,但粘度仅满足普通沥青的基本要求,一些高强度路面如高速公路、机场、重交通路面等场地需要质量更好的高粘高弹沥青,按国家标准生产的高粘沥青已经不能满足相关要求。27.具体来说,沥青路面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和黏结性,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因此被广泛用作道路铺装材料。然而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量增大,载重量提高,对石油沥青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基质沥青对温度变化敏感,低温时易变脆,高温时易流淌,弹性较差,耐候性和耐老化性能差,不能满足低温抗开裂和高温抗车辙的要求。如交通沥青路面需要缓解重交通沥青路面的车辙现象,再如高速公路、机场跑道等高级路面的性能也比普通路面性能要求更高;再如一些透水路面或排水路面,需要沥青具有更高的年度,以保证沥青混合料在高空隙率的情况下(≥20%)具有较高的抗集料飞散性、耐候性、耐水性和耐流动性,可以用来铺筑降噪排水路面等。28.据研究发现,向沥青中添加高分子聚合物能够显著改善沥青的路面使用性能,提高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抗低温开裂能力、抗疲劳开裂能力、抗老化能力,增强沥青与石料间的附着力,延长沥青使用周期,扩大其适用范围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29.基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粘沥青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高粘沥青难以满足应用需求的技术问题。3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高粘沥青,包括:基质沥青;高粘剂,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光稳定剂791、c9石油树脂、橡胶油和抗氧剂616;其中,每90重量份~95重量份基质沥青中加入5重量份~10重量份高粘剂。优选地,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90份~110份光稳定剂791、20份~30份c9石油树脂、20份~30份橡胶油和15份~20份抗氧剂616。更优选地,所述高粘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100份光稳定剂791、25份c9石油树脂、25份橡胶油和17份抗氧剂616。31.由于大气层成分及途径路程大小都与低海拔的平原地区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年平均气温低,主体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总能量大,太阳光谱中紫外线的比例高,占太阳总辐射量的20%~25%,是内陆地区的4~5倍。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导致高分子材料老化现象十分突出,紫外老化病害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实际中沥青路面受到太阳光一定波段的紫外线照射,沥青材料中的自由基反应会引起沥青的羰基和亚砜等官能团变化,胶质和芳香成分逐渐转化而沥青质含量增加,促进了沥青材料的紫外线老化和硬化,导致一系列的沥青路面破坏。沥青有两种主要的老化机制,一种是不可逆的氧化反应和部分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另一种是由于分子结构变化或重组而导致的物理硬化。具体来说,主要分为热氧化老化和紫外老化。本技术主要针对紫外老化进行研究,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决定沥青抗紫外老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沥青本身的化学组成。选择性能好的原油提高沥青抗紫外老化能力的首选方案,但是在现有沥青产品中,多数品种无法满足耐久性要求,有必要从多方面考虑提高沥青的抗紫外老化能力。目前,添加抗老化助剂是改善沥青抗老化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沥青紫外老化反应机理,对抗老化助剂类型的选择,助剂对沥青抗紫外老化措施性能的改善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2.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抗紫外线氧化剂可分为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光屏蔽剂等不同类型。紫外线吸收剂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强烈吸收对聚合物有害的太阳光紫外线而自身具有高度耐光性的有机化合物。在这类紫外线吸收剂中,分子内在氢键的强度与其光稳定的效果有关。氧键越强,吸收耗去的紫外光能量越多,效果则好。光稳定剂791是质量比为1∶1的双(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uv-770)和聚{[6-[(1,1,3,3-四甲基丁基)氨基]]-1,3,5-三嗪-2,4-[(2,2,6,6-四甲基-哌啶基)亚氨基]-1,6-己二撑[(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亚氨基]}(uv-944)的复合物。据本技术研究表明,一定质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uv-770)和高相对分子质量(uv-944)的光稳定剂能产生协同效应,可最有效保护基质沥青免受紫外辐射以及长期热接触造成的降解。且光稳定剂791为有机类添加剂,在基质沥青中分散性较好。[0033]另外,c9石油树脂以石油裂解的副产物c9馏分为原料,并与其他高分子物质进行共聚反应后制得,属于可塑性烃类树脂。该材料作为改性剂时有效提高了沥青体系的分散性与相容性且价格低掺量少。并且据研究表明,该树脂可提升沥青的高温性能、黏附性与黏结强度,但是过多的树脂对乳化沥青体系水油体系的稳定性有负面影响。并且增加树脂掺量会使树脂在体系中不断扩散,可以增大沥青硬度;同时石油树脂软化点较高,可改善沥青本身的黏结强度以及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因此本技术将c9石油树脂与光稳定剂791混合使用,可以增加高粘剂在沥青分子表面的附着力,即提高了基质沥青与高粘剂的黏附性。[0034]具体来说,在将基质沥青与高粘剂混合时,高粘剂中的c9石油树脂成分中的芳香族组分可以与沥青组分中的芳香组分相结合,因此具有较为优秀的相容性。在上述促进作用下,c9石油树脂可以使沥青组分在混合料中形成的沥青膜发挥出更强的固结作用,进而使集料在车轮荷载作用下牢固地与混合料整体结合在一起,避免表面的部分集料被车轮碾过后脱离微表处的整体罩面结构,因此表现为更为良好的抗磨耗性能。并且,说明在掺入c9石油树脂后集料的微表处混合料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促进了轮碾作用下的抵抗变形能力,微表处混合料的轮辙宽度变形率均符合规范要求,整体具有良好的抗车辙性能。[0035]本技术通过将光稳定剂791和c9石油树脂与橡胶油和抗氧化剂按比例混后,通过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以使其在应用于制备高强度沥青时,并因搅拌而黏附在沥青的分子表面,与沥青的分子结构缠绕后获得结构稳定的纤维体结构,从而限制了分子颗粒之间的滑动,以在实际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载重性能,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经测试,将本技术所述高粘剂应用于制造沥青时,其在60℃下的动力粘度达到了578000pa.s的粘度,相较于60℃下国家标准动力粘度的20000pa.s,得到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高粘剂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0036]为提升所述高粘沥青的综合性能,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高粘沥青还包括:聚乙烯和硫粉中至少一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粘沥青还可以包括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和聚甲基丙酸酯等作为交联剂。[0037]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高粘剂中加入聚乙烯,以在实际应用时,能降低沥青基料的表面自由能,并吸附沥青中的某些结构相近的组分,并在某些轻质组分的作用下发生溶胀,从而通过吸附和溶胀使沥青的聚集态结构组成发生变化粘度增大。另外当聚乙烯加入熔融的沥青中,聚乙烯受热后溶化,由晶态转变为非晶态;并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聚乙烯均匀地分布到沥青中,沥青中的蜡分子渗入聚乙烯结构内部,使聚乙烯体积膨胀(即溶胀),原来褶叠规整的聚乙烯链伸展开来,冷却后聚乙烯链重新结晶。这时的聚乙烯晶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聚乙烯在蜡溶液中结晶后形成晶片与晶片之间的微丝状联结的流动性增加了其抵抗一定外力的能力。因此在本技术一些优选方案中,通过加入聚乙烯提高了沥青的粘度,其高温时的强度和抗变形性能。[0038]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高粘剂中加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以在实际应用时能作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之间的层间结构,以减缓反射裂缝、推移和拥包等病害的产生,并可有效防止路表水的下渗,以防止高温和高温与水的耦合作用会加速复合式路面层间病害的情况出现。[0039]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高粘剂中加入硫粉,以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吸附基质沥青的轻质组分而溶胀,使体积膨胀至原来的5~10倍,与沥青组分形成“双相互穿立体网络”结构,从而改善沥青的路用性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硫粉可以为纳米硫粉,其反应活性强,可以增强高粘剂与沥青间的交联,以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内黏聚性能。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高粘剂中加入2倍掺量的硫粉,可以大幅提高所述沥青的动力粘度,本技术通过实验验证,在开炼时加入1倍掺量的硫粉,后续其他步骤不变,将所获得的沥青进行动力粘度测试,在60℃下的动力粘度高达843000pa.s。[0040]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高粘剂中加入聚甲基丙酸酯,以在实际应用时,增加所述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并和其他含双键的单体进行乳液聚合或溶液聚合制得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以增加所述高粘剂在沥青分子表面的附着力度,从而使得高粘剂与沥青的分子结构缠绕后获得结构稳定的纤维体结构,从而限制了分子颗粒之间的滑动,以在实际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载重性能,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0041]现有技术中高粘剂种类繁多,如pe、eva、sbr等,其中sbs兼具橡胶和塑料的特性,通过sbs改性后的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优良,弹性恢复好,抗老化能力和耐候性能增强,耐疲劳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因此其成为高粘沥青的主要品种。但是由于sbs与基质沥青结构和溶解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造成sbs在基质沥青中分散不均匀,改性后获得的沥青性能不稳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本技术所述的高粘沥青,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90份~110份光稳定剂791、20份~30份c9石油树脂、20份~30份橡胶油和15份~20份抗氧剂616。所述高粘剂中的各组分均为高分子聚合物,因此通过各组分的协同作用,以使其在应用于制备高强度沥青时,并因搅拌而黏附在沥青的分子表面,与沥青的分子结构缠绕后获得结构稳定的纤维体结构,从而限制了分子颗粒之间的滑动,以在实际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载重性能,具有更好的力学强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经测试,将本技术所述高粘剂应用于制造沥青时,其在60℃下的动力粘度达到了≥578000pa.s的粘度,相较于60℃下国家标准动力粘度的20000pa.s,得到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高粘剂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0042]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如上所述高粘沥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43]步骤s11:将c9石油树脂和橡胶油按所述重量份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在170℃~180℃下进行密炼处理10min~12min后;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剂;其中,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0044]步骤s12: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0045]步骤s13: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0046]此外,针对添加了聚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硫粉和聚甲基丙酸酯中至少一种物质作为交联剂的高粘沥青,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如上所述高粘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0047]步骤s21:将c9石油树脂和橡胶油按所述重量份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在170℃~180℃下进行密炼处理10min~12min后;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剂;其中,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0048]步骤s22: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0049]步骤s23: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处理;其中,所述交联剂包括聚乙烯和硫粉中至少一种;[0050]步骤s24: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0051]实施例1[0052]将20份c9石油树脂和30份橡胶油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15份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110份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进行密炼处理,获得第一混合料;将所述第一混合料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沥青。其中,所述密炼机的温度为170℃~180℃,所述密炼处理时间为10min~12min。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0053]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0054]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0055]实施例2[0056]将30份c9石油树脂和20份橡胶油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20份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90份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进行密炼处理,获得第一混合料;将所述第一混合料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沥青。其中,所述密炼机的温度为170℃~180℃,所述密炼处理时间为10min~12min。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0057]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0058]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0059]实施例3[0060]将25份c9石油树脂和25份橡胶油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一混合物;将17份抗氧剂616与所述第一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获得第二混合物;将100份光稳定剂791与所述第二混合物混合,搅拌均匀后,投入密炼机内进行密炼处理,获得第一混合料;将所述第一混合料投入双辊机进行挤压制粒处理,获得粒状高粘沥青。其中,所述密炼机的温度为170℃~180℃,所述密炼处理时间为10min~12min。所述双辊机的辊筒温度为150℃~155℃,辊距为3.5mm~4.0mm;[0061]将基质沥青在160℃的沥青加热器中加热2h至熔融状态,在加热过程中搅拌5min;加入所述粒状高粘剂,并在180℃±1℃和4600r/min转速条件下进行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25min;[0062]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处理;其中,所述交联剂包括聚乙烯和硫粉中至少一种;[0063]高速剪切分散处理完成后,置于160℃-170℃沥青搅拌机内搅拌3~6小时,搅拌转速约60r/min~80r/min。[0064]实验例1[0065]将上述实施例3获得的粒状高粘沥青与基质沥青按照重量比例8:92混合后,分别进行以下性能测试:[0066]采用jtj 052-2011t0604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针入度(25℃,100g,5s);采用jtj 052-2011t0605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延度(5℃,5cm/min),采用jtj 052-2011t0606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软化点,采用jtj 052-2011t0611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闪点,采用jtj 052-2011t0662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弹性恢复(25℃),采用jtj 052-2011t0624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黏韧性(25℃),采用jtj 052-2011t0624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韧性(25℃),采用jtj 052-2011t0620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粘度(135℃)和动力粘度(60℃),采用jtj 052-2011t0610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在薄膜加热试验后的质量变化、5℃延度、针入度比和弹性恢复率(25℃),采用aashto-tp1/tp5所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沥青基料的pg分级。结果如表1所示:[0067]表1:[0068][0069]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本技术所述高粘剂改性后的沥青的各项性能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其中,相较于60℃下国家标准动力粘度的20000pa.s,添加了本技术所述高粘剂的沥青基料在60℃下的动力粘度达到了578000pa.s的粘度,得到了大幅提升。[007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