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流程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26 11:25:12     810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技术领域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属于矿区大梯度变形监测技术领域。背景技术:2.insar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及连续空间覆盖的优点,在形变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影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开采沉陷领域。近些年来,众多学者试图将insar技术融入矿区沉陷监测,且为了提高监测精度而不断努力,但对于监测矿区大梯度沉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梯度沉降区域容易出现时空失相干现象。在大梯度沉降区域,影像干涉图中干涉条纹过于紧密,引起干涉相位混叠导致解缠效果不理想。矿区地表经受大梯度形变使得地形更为复杂,且部分区域存在高噪声,导致误差相位过大。综上所述,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大梯度形变监测时的精度降低,某些监测结果根本无法作为矿区采空区维护和防治工作的参考依据。3.总的来说,insar技术对形变监测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出其可探测的最大形变梯度时,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矿区因开采造成的地表形变时空过程并未全部超出其可探测的最大形变梯度。矿区地表沉陷的时空过程由初始期、活跃期及衰退期组成,经研究发现地表点在初始期与衰退期的变化具有形变值小、形变速率缓慢的特点,在活跃期具有形变值大、形变速率大的特点。4.使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形变时,对于初始期、衰退期以及活跃期的小变形阶段均可达到高精度的监测。矿区地表点的形变量与形变时间在很大程度满足时间函数模型的函数关系,在时间函数模型中不同开采情况和地质条件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像是通过时间函数中的时间参数控制的,这些时间参数可由离散的监测数据通过拟合方法确定。针对上述理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为了解决矿区地表形变在活跃期速率过大,超出了insar技术的最大监测梯度,出现严重失相干现象,导致监测精度严重降低,无法满足矿区形变监测的需求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分别获取矿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与小梯度形变阶段ⅱ在和时间段的insar影像资料;s2:利用insar数据处理技术,提取小梯度形变阶段ⅰ与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沉降信息,即: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沉降值和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沉降值;s3:利用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沉降值和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沉降值,采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求取矿区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分别计算小梯度形变阶段ⅰ中m-1个沉降量对应的时间间隔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ⅱ中n-1个沉降量对应的时间间隔为,其中,;利用、求取时间函数f(t)的各时间段变化量、;利用各相邻变化量比值进行最小二乘法的拟合,即:变化时间函数的参数c,求取最佳逼近结果,当最佳逼近结果满足如下公式:时,再使用时间函数求取矿区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变形数据。7.所述步骤s1中矿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时间段为矿区地面变形前期阶段的监测时间,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时间段为矿区地面变形后期阶段的监测时间;所述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结束的监测时间和小梯度形变阶段ⅱ开始监测的时间是通过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确定,即每相邻两次监测成果差值小于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认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监测时间还没结束,只要每相邻两次监测成果差值大于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即可认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监测时间已经结束。8.所述步骤s2中利用insar数据处理得到小梯度形变阶段ⅰ和小梯度形变阶段ⅱ沉降值的过程如下:分别对tⅰ和tⅱ两组insar影像进行相邻时间两两干涉处理,通过外部dem和轨道参数去除地形相位与平底效应,然后进行滤波处理及相位解缠,再利用非形变阶段域的高相干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与优化,最后通过相位转形变及地理编码得到地理坐标系中的真实地表形变,最终获得形变时空过程两端的沉降值。9.所述小梯度形变阶段ⅰ中的m个时间点的insar影像与小梯度形变阶段ⅱ中的n个时间点的insar影像中的第一个insar影像选取时间靠前的形变开始前的影像,最后一个insar影像选取时间靠后形变停止之后的影像。10.所述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的计算过程如下:将最佳拟合参数c0代入时间函数模型,求取时间函数在t为t1、tm、、时的函数值f(t1)、f(tm)、和,利用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沉降值,通过等量关系,求取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其中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在(t1,tm)期间的沉降值;将最佳拟合参数c0代入时间函数模型,求取函数值f(t1)、f(tm)、和,利用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沉降值,通过等量关系,求取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其中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ⅱ在()期间的沉降值;取和的平均值,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11.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为:1、首次提出了主动放弃对大梯度形变阶段的监测,着力于沉陷时空过程中开始及结束阶段的小梯度形变的监测,结合时间函数拟合参数,求取矿区大梯度形变的新思路。12.2、针对分段监测造成两阶段数据中沉降值相互独立的技术难点,通过分析数据结构特点,结合时间函数是比例函数的本质,首次提出基于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构建理论误差模型,总结了insar技术在矿区监测应用中使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求取矿区大梯度形变的方法。13.3、对insar技术未来高精度监测矿区形变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以及重要的参考价值,提高了监测精度,降低了监测成本。附图说明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发明采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程序设计界面图;图3为采用本发明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与d-insar技术、标准监测成果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矿区大梯度变形insar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其原理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1、分别获取小梯度形变阶段ⅰ与小梯度形变阶段ⅱ在与时间段的insar影像资料。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结束的监测时间和小梯度形变阶段ⅱ开始监测的时间是通过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确定,即每相邻两次监测成果差值小于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则认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监测时间还没结束,只要每相邻两次监测成果差值大于insar技术最大沉降监测梯度,即可认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监测时间已经结束;同理判定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开始时间。16.2、利用insar数据处理技术,分别对tⅰ和tⅱ两组insar影像进行相邻时间两两干涉处理,通过外部dem和轨道参数去除地形相位与平底效应,然后进行滤波处理及相位解缠,再利用非形变阶段域的高相干控制点进行轨道精炼与优化,最后通过相位转形变及地理编码得到地理坐标系中的真实地表形变,提取沉降信息,最终获得形变时空过程两端的沉降值,即:和。17.3、由于获取的第一个时间点的影像无法准确对应地面点开始沉降的时期,为了沉降信息的完整性,故选取时间更靠前的影像,最后一个时间点的影响也是如此,选取的影像日期要在形变停止之后。所以并不能直接以影像日期求取时间函数的时间参数,需要根据实验经验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为增加延迟时间tp与缩短持续时间tc。将时间参数代入优化时间函数模型,形态参数c在区间[0,5]中变化,利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求取最佳逼近结果。将最佳拟合参数c0代入时间函数模型,求取时间函数在t为t1、tm、、时的函数值f(t1)、f(tm)、和,利用小梯度形变阶段ⅰ的沉降值,利用等量关系,求取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同理,利用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监测值、利用等量关系也可求出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ⅱ的沉降值加上即为其实际沉降值。其中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ⅰ在(t1,tm)期间的沉降值;与为分别使用tⅰ和tⅱ时间段数据求取的大梯度形变阶段ⅲ的沉降值。[0018]4、研究发现,时间函数为比例函数,使用时间函数求取地表点某一时刻的下沉值就是该点最大下沉值乘以该时刻的比例系数,又因最大下沉值为一常数,故沉降值本身对时间函数并没有必要的影响。对时间函数而言,各参数确定后,函数曲线的位置与形态也是随之确定的,各时间段函数值差值在整个时间函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固定的。基于这一理念本发明提出了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即使用各相邻监测段沉降值的比值与时间函数中相同时间段函数值变化量比值作为拟合因子。如图1所示,假设在小梯度形变阶段ⅰ进行了m次监测,得到m-1个沉降量,对应的时间间隔为,小梯度形变阶段ⅱ进行了n次监测,得到n-1个沉降量,对应的时间间隔为,其中,。利用、,求取时间函数f(t)的各时间段变化量为:、。利用各相邻变化量比值进行最小二乘法的拟合,即:变化时间函数的形态参数c,求取最佳逼近结果,满足公式,即可获取较为准确的矿区大梯度形变阶段的变形数据。[0019]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对拟合数据的个数是有要求的,最小某一阶段数据个数原则上不能少于3个,应为该方法需要求取两次的相邻数据差值,并求比值作为真正的拟合因子。如果单一阶段实际观测的数据量少与三次,该数据将无法使用该方法进行拟合。使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时的关键在于大梯度形变的界定,一般情况下可以以各种insar技术最大形变理论模型求取,如d-insar最大形变理论模型为:;最大形变梯度dx是一个无量纲值,其中λ为波长,为η像元的边长。也可以根据矿区以往insar技术检测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求的,往往精度很差的阶段就是大梯度形变引起的空间失相干造成监测精度降低。[0020]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0021]实例工程:选取大同某矿a工作面作为工程应用对象,选取2017.11.14-2018.06.18期间的9景覆盖该矿区的c波段sentinel-1a数据,按时间顺序编号1-9,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流程进行数据处理。干涉对参数如表1所示(因2018.03.02影像与前后相邻时间的两幅影像处理均表现严重失相干,故舍弃该影像)。[0022]表1干涉影像组合及日期细信息。[0023]选取a工作面倾向观测线b19号点作为验证对象,因2017.11.14影像为该点已开始移动后影像,故不能以此时间为该点的启动时间,先假设2017.11.14为初始启动日期;因2018.06.18为该点已停止移动后影像,故不能以此时间为该点的停止时间,先假设2018.06.18为停止移动日期;初步设定该点对应的优化正态分布时间函数的模糊时间参数为:tp=0d,tc=216d,形态参数c在区间[0,5]中变化,使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对时间参数进行推算,得出最佳拟合结果。其进行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的界面如图2所示。[0024]通过实验推算选取时间参数为:tp=-25d,tc=235d,最佳拟合结果为c=2.7,拟合中误差为0.53(因使用差值比拟合,故拟合中误差无单位)。[0025]使用insar技术基于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监测矿区大梯度形变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出,,,整体沉降值为179.21mm。[0026]根据水准观测资料求得2018.01.20-2018.03.20期间沉降值为78.95mm,整体沉降值为172.6mm。表2为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与传统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单点形变相对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发现前者在大梯度形变阶段ⅲ沉降值相对误差减小了48.9%(因水准观测与insar监测在阶段ⅲ时间未完全吻合,故此精度仅作为参考),整体沉降值相对误差减小了24.1%。三种监测结果的对比如图3所示,相比于d-insar技术,使用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的最佳拟合结果更加接近实测曲线,特别是对大梯度阶段的监测效果有明显的改善。[0027]表2 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与传统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单点形变相对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比表。[0028]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本发明提出的采用基于最小二乘差值比拟合法求取矿区大梯度形变的方法应用于insar技术监测矿区形变方面是有效的。虽然该研究成果目前只是基于矿区地表单点形变建立的,但为insar技术在矿区实现全盆地沉降时空高精度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与理论指导。特别此方法为目前使用极易获取的sentinel数据监测矿区大梯度形变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0029]关于本发明具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采用的各部件模块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是确定的、可实现的,除实施例中特殊说明的以外,其特定的连接关系可以带来相应的技术效果,并基于不依赖相应软件程序执行的前提下,解决本发明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中出现的部件、模块、具体元器件的型号、相互间连接方式以及,由上述技术特征带来的常规使用方法、可预期技术效果,除具体说明的以外,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申请日前可以获取到的专利、期刊论文、技术手册、技术词典、教科书中已公开内容,或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公知常识等现有技术,无需赘述,使得本案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清楚、完整、可实现的,并能根据该技术手段重现或获得相应的实体产品。[00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