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技术说明

作者:admin      2023-07-26 11:44:43     701



信号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技术涉及监测预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背景技术:2.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深基坑的开挖要求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对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档、加固等保护措施。3.深基坑工程施工事故频发,而且事故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后果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即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的监测预警装置,若是在支护结构发生移动时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则能够有效减少事故发生。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以解决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即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的监测预警装置的问题。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包括:支撑固定机构、警报装置和触发机构。6.所述支撑固定机构包括弧形立板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安装于所述弧形立板顶部,所述弧形立板侧面开设有条形槽孔,所述警报装置安装于所述弧形立板外侧,多组所述触发机构分别安装于所述弧形立板外侧,所述触发机构包括导杆、连杆、触杆、开关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安装于所述弧形立板外侧,所述导杆活动贯穿于所述条形槽孔,所述连杆顶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导杆一端,所述开关安装于所述支撑组件远离所述弧形立板一侧,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组件,所述触杆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杆底端靠近所述开关一侧,所述开关与所述警报装置电性连接。7.该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机构,所述条形槽孔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弹性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导杆下方,且所述弹性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凹槽内部。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板和弹性件,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导杆下方,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弹性件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底部。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弹簧顶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底部。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套筒,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外部。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底部固定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底端滑动插设于所述限位套筒内部。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顶部为与所述导杆相配合的弧形结构。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耳板和插杆,所述耳板移动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立板外侧,所述插杆固定设置于所述耳板底部。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杆外壁设置有向上倾斜设置的钉齿。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组所述钉齿在所述插杆外部呈多层中心对称分布。16.上述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是将导杆一端贴在深基坑支撑立柱侧壁使用,由于不同深基坑中用于支撑的支撑立柱直径不同,埋设的多组触发机构中的导杆端部难以均与支撑立柱外壁贴合接触。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第一立板、第二立板、连接部、第一螺纹杆、第一旋钮和支撑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连杆下方,所述第一立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弧形立板一侧,所述开关和所述支撑座均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立板远离所述弧形立板一侧,且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第二立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远离所述底座一侧,且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弧形立板,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板靠近所述第二立板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杆另一端螺接贯穿于所述第二立板,且所述第一旋钮设置于所述第一螺纹杆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端。18.当需要调节导杆端部与深基坑支撑立柱外壁之间的距离时,转动第一旋钮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转动的第一螺纹杆同时沿着轴向带动第一立板移动,即通过支撑座带动一侧的连杆和导杆移动,实现调节导杆与深基坑支撑立柱外壁之间的距离,即面对不同直径或者形状规格的立柱,均能调节够使得导杆端部与支撑立柱外壁相接触,多组触发机构设置在支撑立柱外壁,其中的导杆端部均可以与深基坑中的支撑立柱外壁相接触,保证监测预警的精准度。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侧面设置有等距的插孔若干个,所述支撑座端部转动插设有销轴,所述销轴转动贯穿于所述插孔,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通口,所述连杆与所述触杆底端均活动贯穿于所述通口。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横板、第二横板、第二螺纹杆和第二旋钮,所述第一横板一侧滑动连接于所述弧形立板外壁,且所述第一横板另一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板,所述第二横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板下方,且所述第二横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立板外壁,所述第二螺纹杆顶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板,所述第二螺纹杆底端螺接贯穿于所述第二横板,且所述第二旋钮设置于所述第二螺纹杆底端。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立板外壁设置有竖向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横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均为t字型结构。22.支撑座与连杆之间采用销轴插入的设置,多组插孔可供支撑座上的销轴选择插入。在选择对应插入的插孔时,预先拔出销轴,需要通过连接部调节支撑座的高度;即转动第二旋钮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即转动的第二螺纹杆推动顶部的第一横板在竖直方向移动,即带动第二立板、第一立板和支撑座在竖直方向移动。当支撑座到达指定插孔时,使用销轴穿过支撑座插入对应的插孔中,从而调节连杆在销轴上方以及下方的长度,即可调节连杆在销轴下方力臂的长度可以进行调节,实现调节触杆触碰开关的精度,即增加监测预警的精度和准确性。23.上述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中的触发机构缺少外界的保护,外界物体若是触碰到连杆容易造成触碰开关误发警报。24.该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还包括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u型罩壳、竖板、调节螺栓和第二滑块,所述所述底座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侧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竖板设置于所述所述底座远离所述第一立板一侧,且所述竖板侧面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安装孔多组,所述调节螺栓的螺杆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螺纹孔连接,所述u型罩壳套设于所述第一立板、所述第二立板和所述竖板外部,所述竖板顶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设置于所述u型罩壳内部顶壁,且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25.防护机构中的u型罩壳和竖板可对触发机构中的连杆以及开关有着良好的保护,避免外界物体直接触碰到开关,或者间接触碰到连杆、导杆端部带动触杆移动触碰到开关,即降低开关受到触碰发生错误警报的可能。26.其中,防护机构中的u型罩壳可以在竖板顶部横向滑动,当通过调节支撑组件中的第一旋钮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调节导杆横向移动时,可通过滑动竖板顶部的u型罩壳进行相应的移动调节,使得u型罩壳更多地罩在弧形立板外侧的导杆上。27.当通过转动调节连接部中的第二旋钮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实现调节支撑座上销轴与插孔的位置时,可同时旋松调节螺栓至对应穿过竖板上的安装孔。实现u型罩壳和竖板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支撑组件中除连接部以外的组件的高度后,u型罩壳与竖板依然能够对其组件有着良好的保护。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使用时,将弧形立板设置在深基坑支撑立柱外侧,固定组件深埋地下将弧形立板稳定支撑。预设多个导杆端部在深基坑支撑立柱的外壁不同位置相接触,当支撑立柱发生倾斜时推动导杆在条形槽孔内部沿着导杆轴向移动,移动的导杆带动连杆转动,使得连杆底端的触杆移动触发开关,警报装置进行报警,起到良好的预警效果,有效减少深基坑施工事故发生。2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3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图2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支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发机构和防护机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触发机构和防护机构无u型罩壳结构示意图。32.图标:10-支撑固定机构;110-弧形立板;111-条形槽孔;112-凹槽;113-第一滑槽;120-固定组件;121-插杆;122-耳板;123-钉齿;20-警报装置;30-触发机构;310-导杆;320-连杆;321-插孔;330-触杆;340-开关;350-支撑组件;351-底座;352-第一立板;353-第二立板;354-连接部;3541-第一横板;3542-第二横板;3543-第二螺纹杆;3544-第二旋钮;3545-第一滑块;355-第一螺纹杆;356-第一旋钮;357-螺纹孔;358-支撑座;359-销轴;40-弹性支撑机构;410-支撑板;420-弹性件;421-弹簧;422-限位套筒;423-限位杆;50-防护机构;510-u型罩壳;520-竖板;521-安装孔;522-第二滑槽;530-调节螺栓;540-第二滑块。实施方式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34.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3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36.请参阅图1-图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包括:支撑固定机构10、警报装置20和触发机构30。37.其中,支撑固定机构10用于支撑安装警报装置20和触发机构30;而触发机构30在受到支柱移动后触发开关340使得警报装置20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38.请参阅图2,支撑固定机构10包括弧形立板110和固定组件120。固定组件120安装于弧形立板110顶部,弧形立板110侧面开设有条形槽孔111。警报装置20安装于弧形立板110外侧。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固定组件120包括耳板122和插杆121。耳板122移动固定连接于弧形立板110外侧,耳板122和弧形立板110之间采用螺栓固定;插杆121固定设置于耳板122底部,插杆121和耳板122之间采用焊接固定。插杆121外壁设置有向上倾斜设置的钉齿123,插杆121和钉齿123之间采用焊接固定。多组钉齿123在插杆121外部呈多层中心对称分布。固定组件120中的插杆121用于插入地下固定支撑上方的弧形立板110,而插杆121外部的钉齿123则有着良好的防松脱的作用。40.请参阅图4,多组触发机构30分别安装于弧形立板110外侧,触发机构30包括导杆310、连杆320、触杆330、开关340和支撑组件350。支撑组件350安装于弧形立板110外侧,导杆310活动贯穿于条形槽孔111。连杆320顶端转动连接于导杆310一端,导杆310靠近连杆320一端可设置有安装通槽,连杆320采用定位销转动设置在安装通槽内部。开关340安装于支撑组件350远离弧形立板110一侧,连杆320转动连接于支撑组件350,触杆330固定设置于连杆320底端靠近开关340一侧,开关340与警报装置20电性连接。其中,触杆330可采用橡胶凸杆。41.将弧形立板110设置在深基坑支撑立柱外侧,固定组件120深埋地下将弧形立板110稳定支撑。预设多个导杆310端部在深基坑支撑立柱的外壁不同位置相接触,当支撑立柱发生倾斜时推动导杆310在条形槽孔111内部沿着导杆310轴向移动,移动的导杆310带动连杆320转动,使得连杆320底端的触杆330移动触发开关340,警报装置20进行报警,起到良好的预警效果,有效减少深基坑施工事故。4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警报装置20和开关34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警报装置20可采用移动电源进行供电,警报装置20、开关340和电源之间的供电及其连接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43.请参阅图2、图3和图6,该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机构40,条形槽孔111底部设置有凹槽112,弹性支撑机构40设置于导杆310下方,且弹性支撑机构40设置于凹槽112内部。弹性支撑机构40包括支撑板410和弹性件420,支撑板410设置于导杆310下方,弹性件420设置于凹槽112内部,且弹性件420顶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板410底部。弹性件420包括弹簧421,弹簧421设置于凹槽112内部,且弹簧421顶端连接于支撑板410底部;弹簧421使得支撑板410能够弹性承托顶部的导杆310。凹槽112内部固定设置有限位套筒422,弹簧421套设于限位套筒422外部。支撑板410底部固定设置有限位杆423,限位杆423底端滑动插设于限位套筒422内部;弹簧421内侧的限位套筒422和限位杆423用于稳定限位弹簧421沿着轴向压缩或者舒张。支撑板410顶部为与导杆310相配合的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支撑板410增加了与导杆310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板410能够稳定承托顶部的导杆310。44.上述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是将导杆310一端贴在深基坑支撑立柱侧壁使用,由于不同深基坑中用于支撑的支撑立柱直径不同,埋设的多组触发机构30中的导杆310端部难以均与支撑立柱外壁贴合接触。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支撑组件350包括底座351、第一立板352、第二立板353、连接部354、第一螺纹杆355、第一旋钮356和支撑座358。底座351设置于连杆320下方,第一立板352固定安装于底座351靠近弧形立板110一侧,第一立板352和底座35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开关340和支撑座358均分别安装于第一立板352远离弧形立板110一侧,且连杆320转动连接于支撑座358;开关340和第一立板352之间采用螺栓固定。第二立板353设置于第一立板352远离底座351一侧,且连接部354分别连接于第二立板353和弧形立板110,第一螺纹杆355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立板352靠近第二立板353一侧,第一螺纹杆355另一端螺接贯穿于第二立板353,且第一旋钮356设置于第一螺纹杆355远离第一立板352一端;第一旋钮356和第一螺纹杆355之间采用螺栓固定。46.当需要调节导杆310端部与深基坑支撑立柱外壁之间的距离时,转动第一旋钮356带动第一螺纹杆355转动,转动的第一螺纹杆355同时沿着轴向带动第一立板352移动,即通过支撑座358带动一侧的连杆320和导杆310移动,实现调节导杆310与深基坑支撑立柱外壁之间的距离,即面对不同直径或者形状规格的立柱,均能调节够使得导杆310端部与支撑立柱外壁相接触,多组触发机构30设置在支撑立柱外壁,其中的导杆310端部均可以与深基坑中的支撑立柱外壁相接触,保证监测预警的精准度。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和图5,连杆320侧面设置有等距的插孔321若干个,支撑座358端部转动插设有销轴359,销轴359转动贯穿于插孔321。底座351顶部设置有通口,连杆320与触杆330底端均活动贯穿于通口。连接部354包括第一横板3541、第二横板3542、第二螺纹杆3543和第二旋钮3544。第一横板3541一侧滑动连接于弧形立板110外壁,且第一横板3541另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二立板353,第二横板3542设置于第一横板3541下方,且第二横板3542固定连接于弧形立板110外壁;第二横板3542和弧形立板110之间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螺纹杆3543顶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横板3541,第二螺纹杆3543底端螺接贯穿于第二横板3542,且第二旋钮3544设置于第二螺纹杆3543底端。弧形立板110外壁设置有竖向的第一滑槽113,第一滑槽113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3545,第一横板3541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块3545,第一滑槽113与第一滑块3545均为t字型结构;t字型结构的第一滑块3545在第一滑槽113内部可以稳定滑动。48.支撑座358与连杆320之间采用销轴359插入的设置,多组插孔321可供支撑座358上的销轴359选择插入。在选择对应插入的插孔321时,预先拔出销轴359,需要通过连接部354调节支撑座358的高度;即转动第二旋钮3544带动第二螺纹杆3543转动,即转动的第二螺纹杆3543推动顶部的第一横板3541在竖直方向移动,即带动第二立板353、第一立板352和支撑座358在竖直方向移动。当支撑座358到达指定插孔321时,使用销轴359穿过支撑座358插入对应的插孔321中,从而调节连杆320在销轴359上方以及下方的长度,即可调节连杆320在销轴359下方力臂的长度可以进行调节,实现调节触杆330触碰开关340的精度,即增加监测预警的精度和准确性。49.上述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中的触发机构30缺少外界的保护,外界物体若是触碰到连杆320容易造成触碰开关340误发警报。50.请参阅图图7和图8,该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移动监测预警装置还包括防护机构50,防护机构50包括u型罩壳510、竖板520、调节螺栓530和第二滑块540。底座351远离第一立板352一侧设置有螺纹孔357,竖板520设置于底座351远离第一立板352一侧,且竖板520侧面设置有与螺纹孔357相对应的安装孔521多组,调节螺栓530的螺杆穿过安装孔521与螺纹孔357连接。u型罩壳510套设于第一立板352、第二立板353和竖板520外部,竖板520顶部开设有第二滑槽522,第二滑块540固定设置于u型罩壳510内部顶壁,第二滑块540和u型罩壳510之间采用螺钉固定;且第二滑块540与第二滑槽522相配合。其中,第二滑槽522和第二滑块540优选t字型结构。51.防护机构50中的u型罩壳510和竖板520可对触发机构30中的连杆320以及开关340有着良好的保护,避免外界物体直接触碰到开关340,或者间接触碰到连杆320、导杆310端部带动触杆330移动触碰到开关340,即降低开关340受到触碰发生错误警报的可能。52.其中,防护机构50中的u型罩壳510可以在竖板520顶部横向滑动,当通过调节支撑组件350中的第一旋钮356带动第一螺纹杆355转动调节导杆310横向移动时,可通过滑动竖板520顶部的u型罩壳510进行相应的移动调节,使得u型罩壳510更多地罩在弧形立板110外侧的导杆310上。53.当通过转动调节连接部354中的第二旋钮3544带动第二螺纹杆3543转动实现调节支撑座358上销轴359与插孔321的位置时,可同时旋松调节螺栓530至对应穿过竖板520上的安装孔521。实现u型罩壳510和竖板520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支撑组件350中除连接部354以外的组件的高度后,u型罩壳510与竖板520依然能够对其组件有着良好的保护。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