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中药材皂角刺介绍

作者:admin      2023-07-27 12:32:39     710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中文名称 皂角刺别名 皂荚刺、皂刺、天丁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胃经药材分类 植物 目录 功效作用临床应用加工炮制保存方法药材鉴别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主治 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用法用量 3-10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不良反应 皂荚所含的皂荚苷有毒,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胃黏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起觉得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岀现头痛、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因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亡。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必要时可导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应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严重者须输血、给氧,酌用可的松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并作对症处理。中药可用生姜9克、香薷9克、赤芍9克、乌药9克、藿香6克、羌活6克、大腹皮12克,水煎服;或以黄柏9克、甘草6克,水煎服。注意事项 痈疽已溃者忌用。相关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半两、真蚌粉三钱。上药研细。每服一钱,酒调下。(《仁斋直指方》)2、产后乳汁不泄,结毒: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温酒服二钱。(《袖珍方》)3、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煎药送下。(《儒门事亲》)4、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本草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5、小儿重舌:皂角刺烧灰,入冰片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效。(《普济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