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钓友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四)

作者:admin      2023-11-22 05:59:36     0



钓友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四)在上一期的文章《钓友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三)》中,笔者给大家介绍了六种合一果味广谱钓饵、粘性三味饵及三合成两用饵的配制方法,今天,笔者接着给大家介绍几款关于钓鲤鱼的特效饵料配方。 一、江米甜奶饵 用料:江米面70%、白糖20%、奶粉10%、炒熟的豆粉(或者芝麻粉)少许。 做法:将江米面、白糖、奶粉混合,加温水合成面团,擀成4毫米至5毫米厚的薄饼片,入笼蒸熟。出笼后,切成规整易带的小片,在表面撒上炒熟的豆粉,这样既可以防止它们互相粘连,同时也能增加诱鱼的香味。弄好后装入袋中或容器中密封保存,从而避免风干变硬。 还有一种做法是,将面团入笼蒸熟以后,趁热撒上炒熟的芝麻粉,然后擀成薄片,装袋备用。用的时候,将饼片剪成玉米粒大小的形状即可。适用于单钩、葡萄钩和组钩中的悠荡钩。此饵与玉米粒相比,具有更浓的甜、香和奶膻味,因此对鲤鱼诱惑力很大。 江米面的粘结作用很强,具有很好的耐水性,在水中可保持2小时以上不解体,用料节省,便于携带,添加饵料较为方便,并且不容易出现发酵霉变情况,对钓鲤鱼有很大的作用。 钓鲤鱼饵料 二、米饭两用饵 主料:大米干饭。 辅料:鱼粉、虾粉、骨粉、豆饼粉、麦麸、血粉、炒熟的芝蔴粉、苏子粉等任取一种。 做法:将米饭饭粒搓碎,揉团,然后蘸一种辅料揉搓,边蘸边揉。辅料的量根据用途来定,如果想做钓饵,装单钩或组钩,用料不宜多,从而保持饭团自身的黏性。如果是想做诱饵和糟食,辅料的量可适当加大,以黏散度合适为宜。 此种饵料在我国的南方用得较多,当然,北方同样可以用。野钓的时候,携带野炊用具的钓者钓饵用尽,即可以用米饭来应急。有时候即使不加辅料,单用白米饭团的效果也不错。 三、豆饼糟食 用料:豆饼粉60%、白面30%、麦麸10%。 做法:先将豆饼粉和麦麸用文火分别炒香(桔黄色为好),然后与白面混合均匀,加温水,一边加一边搅,当一捏即可成块、一抓就能成团的时候,即停止加水,将面团揉匀即可。 这种钓饵豆香浓郁,既可做钓饵装组钩,也可投竿甩窝做诱饵。钓鲤鱼饵料 四、发酵饵 用料:玉米面、豆饼粉、曲酒。 做法:先用开水将玉米面烫至一捏成块的程度,待不烫手的时候,掺进豆饼粉,倒入曲酒,边加边揉,豆饼粉的用量至玉米面的一半时即停,曲酒加至饵料软硬适中为止。揉匀后,装进大口容器或袋子里密封保存。常温下5至7天即可,闻着有清香、稍带一点甜味即说明发酵成功,就能用了。如果发酵后太过稀软,用之前加新鲜的窝头或干豆粉调至适中即可。适用于组钩和单钩,也同样可以用于投竿甩窝。 五、酒糟饵 用料:酒糟、玉米面。 二者比例要求不那么严格,当酒糟太粗糙的时候,要将其研碎成米糠状。 做法:用开水将玉米面烫熟,成干糊状,加入酒糟揉搓,直至软硬适中。一捏成团、抛钩的时候不散落为好。 根据用途的差别,酒糟的用量是有分别的,做钓饵装钩的时候,不宜过多,这时候,烫玉米的时候,水不要过多。反之,做诱饵的话,用量要稍大些,这时候在烫玉米的时候,就可以开水加多点,让它更稀一点。 钓鲤鱼饵料 六、面筋钓饵 此饵在我国历史悠久,属于传统钓饵。用料只有白面。 做法:用淡盐水将白面用和成面团,放置2到3个小时。放置的过程中,可以在上面搭一块湿布,防止风干。然后放在水中攥、抻、揉、揣,除去淀粉,留下面筋。这种饵料的韧性非常好,在水中不易溶解,持续时间长。可装单钩、串钩及葡萄钩,装钩时,揪小块来用。 装好钩后,沾水,在表面滚一层奶粉或芝蔴粉香料,效果会更好。 以上笔者给大家介绍了江米甜奶饵、米饭两用饵、豆饼糟食、发酵饵、酒糟饵、面筋的鱼饵制作方法,在后面的文章中笔者还会继续给大家介绍更多的关于钓鲤鱼的特效饵料配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多多关注,感谢! 钓鱼123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