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钓友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三)

作者:admin      2023-11-22 06:10:56     0



钓友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三)在上一篇文章《钓鱼分享的钓鲤鱼常用饵料配方(二)》中,笔者给大家介绍了钓鲤鱼时的豆粉两用饵配制方法、粘性蜜香饵配制方法、粘性甜奶饵配制方法和高甜度豆饼粘饵配制方法,今天接着给大家介绍几款比较好用的钓鲤鱼饵料配方,都是属于性价比不错的自制鱼饵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看。 一、六种果味制作的广谱钓鲤鱼饵料 主料:玉米面30%,豆饼粉20%,麦麸20%,小米15%,江米10%,红小豆5%。一次性制作5千克。 配料:甜米酒药(商店有售,如果找不到,也可用酒曲替代)2包,大蒜10头。 做法:将江米蒸成饭,红小豆在锅里煮熟后做成豆沙,将二者倒在一起,加入2包甜米酒药,微热的状态下搅拌均匀,放入一个大口容器里面之后封口,外面用3层塑料袋进行包裹密封,发酵一周做成带苹果味的江米甜酒酿备用。 找一个广口瓶,取750克的小米倒入里面,加入150克的曲酒,密封一周做成酒泡小米备用。 用文火将豆饼粉和麦麸分别炒香。玉米面蒸成窝头,出锅后趁热揉碎。10头大蒜捣成蒜泥。 以上材料全部备好后,混合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食品袋按500克的分量分装成10袋。为了密封效果良好,每袋裹3层袋,放置阴凉干燥处发酵一周即可。 钓鲤鱼饵料 制作的时候,切记保持各种容器和用具的清洁卫生,用之前一定要用水烫消毒,以免细菌污染导致饵料变坏甚至发臭。制成的饵料如果是棕黄色稍带褐色,闻着有一股甜、香味道,并且略带曲酒芳香和微微的大蒜臭味,捏起来不稀、不澥,有点像软面团,就说明成功了。如果饵料呈黑褐色,表层可见白色的霉点或者桔红色硬块,饵质就像是烂柿子似的,稀而澥,没有甜香味,这就说明饵料在制作的时候受到了污染导致变质,制作失败。 此法制成的饵料,用的时候按量开一包或者两包,其余的放置在阴凉处保存即可,在不开封、保存妥善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夏天而不必担心不变质。 此饵介于黏食和糟食之间,属于“半糟食”。夏季用的时候,带点新蒸的窝头,需要调整饵料的软硬程度时,掺入即可。此配方所制属于光谱型饵料,尤其在人工养殖的鱼塘中的效果非常好,无论是鲤鱼、草鱼还是鲢鱼、鳙鱼都很爱吃。如果是想要专钓鲤鱼,这时候需要在饵料中加大酒泡小米的用量,并加入适量的鱼骨粉,这样既提高了饵料中料酒芳香味,又稍稍带点腥味,可以很好地阻挡其他鱼种的干扰。 钓鲤鱼饵料 二、粘性三味钓鲤鱼饵料 用料:玉米面85%,白面5%,白糖10%,香油少许,食盐少许。 做法:白面加次序水搅成糊(遵循1千克钓饵加0.6千克水的标准),将其炖熟呈浆糊状,加入白糖、香油和少量的食盐,待白糖溶解后撒入玉米面,撒的时候要不停搅拌,软硬适中时候,停止撒入,立即熄火。待它们凉却下来后,装袋备用。此种饵料具甜、香味道,并稍带咸味,对鲤鱼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用的时候装组钩、单钩都可以,装组钩适合软一点,装单钩适合硬一点。在钓场临用前,将它们揉捏成形,现用现揉,用一点揉一点。 钓鲤鱼饵料 三、两种用途兼顾的钓鲤鱼饵料 用料:江米面(没有的话,也可以用白面替代)、细豆饼粉、麦麸(三者按体积比为1:1:1)。 做法:将熟豆饼粉和麦麸掺和在一起。将江米面加次序水搅成糊,炖熟后撒入混合后的豆饼粉和麦麸,撒的时候要不停搅动,软硬适中即立马撤火,自然冷却后装袋备用。 在钓场临用前,现用现揉,用一点揉一点,装单钩和组钩都可以。如果用来做糟食和诱饵窝料,并用投竿甩窝,可以再适当加入豆饼粉和麦麸(生的或熟的都行),揉揣至合适的黏散度即可。 钓鲤鱼饵料 本期文章中,笔者给大家介绍了六种合一果味广谱钓饵、粘性三味饵及三合成两用饵的配制方法,在后面的文章中笔者还会继续给大家介绍更多的关于钓鲤鱼的特效饵料配方,希望喜欢的朋友能够持续关注,非常感谢! 钓鱼123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