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热辣的一幕 我看哭了 原来中国缺的不是聪明人 而是笨人长期征集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的活着。文/青城桢楠不结束,不结束,我不结束,我想赢一次……经历被家人嫌弃,被表妹利用,被男朋友和闺蜜背叛,被命运抓手式的男人抛弃,从没有心、没有我、没有未来的行尸走肉中活过来,从200斤的绝望剩女到减重100斤的拳台斗士,《热辣滚烫》和贾玲,在春节里,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欢笑,更是活下去的勇气。当贾玲走出拳击场更衣室,走向拳台的瞬间,带着拳套,成为肌肉女战士,让所有人泪崩,为贾玲,为自己,为青春,为当下,为活着。我们为这位中国女演员罕见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喝彩。业内预测《热辣滚烫》的总票房可能突破40亿元,贾玲很可能就此成为百亿票房女导演。女性导演里,晋升全球票房前二。她减下一百斤,是诚恳的。影片上映后铺天盖地的宣传,背后的团队是有市场能力的。但电影,是有遗憾的。热辣滚烫留下什么遗憾?如果问,贾玲的《热辣滚烫》留下了什么遗憾?对我而言,可能最大的遗憾是,这并非原创,而是一部翻拍之作,尽管本土化很成功,看着很中国,但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魅影,时不时闪现其中,让人五味杂陈。热辣滚烫并非个案,而是翻拍大潮的缩影。据眸娱不完整统计,2023年翻拍电影在票房影响力、时间跨度、涉猎的电影类型以及翻拍的电影地区数量,都为历史之最。我们在拷贝全世界,那么,我们自己在哪里?电影行业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考虑风险收益比,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大规模选择翻拍,背后肯定经过缜密的商业考量。成熟的作品,没有剧本困扰,往往能够引发情绪共鸣,较低的试错成本,一旦拍出中国味,就有可能取得超高的资金回报。陈思诚的误杀系列、消失的她,经过多次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模式,对从业者的诱惑肉眼可见。但对中国原创,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来说,是福,是祸,其实难料。如果后续贾玲们纷纷走上陈思诚的翻拍模式,该怎么形容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会“翻拍”的聪明人够多了 中国原创需要笨人电影行业的现状,让人想到综艺,让人想起医药行业,原创寥寥,“翻拍”盛行。在《中国为什么难有首创新药》一文中,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前副主任许俊才写道:近5年,以PD-1/PD L1为代表的热门靶点,中国竟然吸引了几十几家药企开发,一时间,数百项临床试验同质化的临床项目和研发一度在进行。这两年GLP-1类减肥药成为近年热点,结果类似诺和诺德原研药利拉鲁肽,中国药品审评中心收到的申请IND至少13家国产生物类似药类似原研药司美格鲁肽也有8家国产生物类似药。如果顺利,它们都可能在2025年左右上市。希望少走弯路,更快获得回报,中国药企们的思路,和电影制造公司异曲同工。在叶檀财经此前的文章,《挖出中国制药真相》里,我们提到: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2023年审评通过建议批准的创新药一共21个,堪称原创的(First-in-Class)只有3个。2023年,据药明在线报道,32款为国产创新药中,只有5款first-in-class药物得到监管机构认可。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在《加强新药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亟待加速》里说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CNS”这三种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1/5,但目前中国原创新药/靶标数量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2—2023年国外获批的First-in-class药物共184个,而国内只有7个。陈凯先院士认为,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中,还缺乏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可转化应用的成果不多,很多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论文上,在转化应用方面花的工夫不够。原创是一个体系,通过基础研究下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到成果的技术转化,技术到产品的市场运作,缺一不可。饶毅认为,当前的中国,不少功夫花在山寨国外成果,消化先进技术上。在《原创研究引领创新产业何时在中国开花结果》一中,他写到:中国科学发展是比较晚。科学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迄今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可以山寨国外成果的人员。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不多,可能主要是为我们培养人,为我们培养能够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作用大于原创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应该是需要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原创性工作。如果我们的产出不能超过西方、不能超过美国,我们能单纯通过金融或其他分配为主的模式走到前列,人家做发明、你来分配,天底下恐怕没有这般好事。只有产出强的时候,才有分配的主导权。退休之后直言不讳的黄奇帆在其《十二堂经济课》讲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与美国的互联网企业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创新。我们的创新大多是跟随式的,大多是“柜台式创新”,大多是在交易环节、流通环节、营销环节的创新。而谷歌、亚马逊、脸书则完全不同,在基础研究、原创技术方面它们远远走在了世界领先的道路上。过去七八十年,上述三个代次的代表性耐用消费品,从原型、原创的技术发明到规模化生产,都是欧、美、日企业主导的,我们只是引进消化跟进者。当下就应该抢抓未来的“四大件”“五大件”。欧盟委员会发布《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里,谷歌、meta等公司位居前列,中国公司只有华为排名靠前,也能印证黄奇帆的说法。叶檀老师一直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效率,在于规模化的成本优势,对应的弱势在非效率环节,那些不能简单粗暴,通过规模以量取胜的地方。中国人讲究学以致用,但很多时候,太过追求“致用”,会让思维方式变得急功近利,对基础研究来说,这是最大的敌人。2024年1月财新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学者论文缘何大量撤稿》,里面提到:据美国恒祥咨询(Healsan Consulting)整理自知名学术撤稿追踪网站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近十年,全球共有5万余篇SCI撤稿。其中,中国作者撤稿达1.2万篇。中国作者SCI撤稿数量和比例均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作者撤稿篇数达4836篇,撤稿比例高达全球撤稿的75%。数据不可靠、同行评议造假、由“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是2023年中国学者SCI论文撤稿的四大主要原因。撤稿数量多,从好的方面看,是学术环境在清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一些人初心不纯。诚然,我们的专利数量很多,但专利申请数量不等于研发能力、甚至原创能力。根据某平台统计到的PCT专利申请来看,中国的申请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中国专利数量这么多,和专利申请理念、管理方式脱不开关系。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明确说: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申请专利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与我们不同,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是放开申请,而且鼓励的态度,国外高校申请专利一般先要进行披露评估,有商业和应用价值才准许申请,因此从申请/授权数量上就决定了远远低于我国高校,比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等知名大学一年专利授权也就三五百件,而我国不少学校每年授权专利超过2000件。2021年麻省理工学院授权专利仅335件,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分别为181件、167件,而我国多家高校年度授权发明专利超千件。能够体现价值的是专利转化率。根据科技中国的统计,从2018年到2023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转化率分别为15.1%、14.1%、16.2%、13.8%、16.9%。写了论文,发明了专利,评上职称,有了项目,至于能不能转化,再说。聪明人不能容忍慢 华为为什么投资数学家?基础研究是“慢”的艺术,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多是一种哲学方式,有时候还得靠虚无缥缈的运气。比如,数学家张益唐将近60岁才成功。美国人的科学圣经——《科学:无尽的前沿》作者范内瓦·布什,在书中写:所谓基础研究,就是一种“在不考虑实际需求情况下”的对基础知识的寻求。他认为,基础研究填补的是一口井,而这口井正是“所有实用知识的来源”;基础研究是整个研究和创新过程的推动力量。要把这口井填满,需要扭转激励制度,扭转研究思路。我们的基础研究经费太少。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应用研究经费3482.5亿元,试验发展经费25276.9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只有6.57%。2023年12月22日,在《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里,提到目前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高水平创新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稳定在10%以上,2019年,瑞士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高达42%。相比之下,中国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过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占比偏低。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为6%,试验发展经费占比高达82.7%。虽然试验发展投入多,但应用效率不高,存在科研立项高度重复,大量资金支持同类型研究等问题。在中国,为什么我们只听说华为投资数学家,物理学家?这是因为,华为对基础研究空前的重视。据公开资料,2019年华为创始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芯片研究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华为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其中至少有 700 多个数学家,800 多个物理学家,120 多个化学家,还有 6000 多位专门在基础研究的专家。华为有一个战略研究院,拿着大量的钱,向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撒胡椒面’,对这些钱我们没有投资回报的概念,而是使用美国“拜杜法案”原则,也就是说,受益的是大学。这样,从我们‘喇叭口’延伸出去的科学家就更多了。”华为的做法,有华为独特的角色优势,非一般公司能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从国家创新机制层面看,以色列的经验很值得学习。作为全球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之一,即便常年有炮火洗礼,以色列依然保持住了创新的活力,嫁接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耶达模式,功不可没。据《科技和产业》期刊2023年第九期,耶达公司是全世界第一所高校技术转移公司,秉承“让科学家专心做科研,其他事情我们来办”的理念,独立运营、市场化操作,全权负责科学院的技术转移工作。耶达公司人员与魏兹曼(以色列大学)的科研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并持续跟踪他们的研究成果。一旦发现有商业化可能的成果后,会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对该项成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后,耶达公司负责该项成果的专利写作、申请、授权及后续所有商业化运作。在耶达公司这类技术转移公司的机制助力下,以色列累计培育超过1500家初创企业。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基础的归基础,让科学家专心做科学家该做的事情,这是原创的核心。芯片产业是未来竞争的核心领域,美国为了提高芯片竞争力,推出的芯片法案,不止在补贴制造环节,更在基础研发。根据细则,520亿美元的补助中,132亿美元和基础研究相关。这是《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思想延续,是科技圣经的美国传承。在中国,自从2023年底“新质生产力”被提出,原创思想、基础科学被空前重视。财政部在2024年2月1日的发布会上,特别提出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2024年1月29日,工信部牵头,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里也特意强调,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原创性、颠覆性,中国用自己的方式,篆刻基础研究的圣杯。尊重原创,尊重纯粹,让基础研究做基础的事情,让真正的原创有真正的体现,这样的中国才能在无尽的前沿里,创造属于自己的无尽前沿。(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叶檀财经矩阵号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作者:青城桢楠编辑:王小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13818756019(商务微信)喜欢请您点个赞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2024年最热辣的一幕 我看哭了 原来中国缺的不是聪明人 而是笨人
作者:admin
2024-02-21 13:24:36
0
- 下一篇: 微业贷信息校验不匹配(微业贷没通过的原因)
- 上一篇: 恶性肿瘤和癌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