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亦菲总爱撕嘴皮你和“神仙姐姐”刘亦菲的共同点之一,可能是都爱“撕嘴皮”。近日,有网友在香港偶遇刘亦菲,恰巧拍到她又在撕自己的嘴皮,在此之前,刘亦菲曾多次在采访中撕嘴皮。这顿时引起同样爱撕嘴皮的网友们的共鸣,纷纷表示“终于和女明星有项共同的爱好了”。左首图为网友香港偶遇的刘亦菲,右两图为采访时的刘亦菲|图源:微博不过,就算是原生的嘴唇也不能这么任性,撕嘴皮一时爽,一直撕就可能撕破皮,甚至出血发炎。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撕嘴皮?为什么撕嘴皮让人“痛并快乐着”?撕嘴皮、啃指甲很常见除了刘亦菲,还有许多明星也是撕嘴皮爱好者。张碧晨曾经特意发微博表示,冬天就是撕嘴皮的好季节。图源:微博杨超越也是出了名的爱撕嘴皮,不管是在片场拍戏,还是上综艺节目,多次被发现撕嘴皮的小动作。被采访时直言,撕嘴皮是她的解压方式。图源:微博陈乔恩更是直接在直播中表演撕嘴皮,并展示她收集嘴皮的盒子。图源:微博不过,把手放在嘴边,不一定都是在撕嘴皮,有的人可能是在啃指甲。比如香奈儿深圳大秀上,王一博作为品牌大使,坐在香奈儿全球CEO和亚太区CEO旁边啃指甲。图源:微博此外还有不放过任何机会啃指甲的王俊凯。图源:微博事实上,这些撕嘴皮、咬指甲、揪头发的行为,可以统称为:聚焦于躯体的重复性行为(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 BFRB),指任何重复性的自我修饰行为从而导致身体组织的严重受损。包括:咬甲癖: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抠皮症:重复地抠咬、撕剥自己的皮肤;拔毛癖:习惯性地拔、拽身体上的毛发的行为。聚焦于躯体的重复性行为,一般可分为无意识型和有意识型。前者通常发生在我们专注于某一项任务时,如阅读、思考、打电话,我们会下意识地抠皮或拔毛;而后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以目标为导向,可能是为了寻找特定的毛发,也可能是为了缓解焦虑和压力。2008年Flessner等人发布在《行为研究和治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不到0.01%的人只经历无意识型或有意识型,大多数人同时存在两种类型。为什么喜欢撕嘴皮?整体来说,一是因为习惯养成了无意识动作,二是为了调节情绪,三是保证嘴巴的平整。首先,撕嘴皮习惯的养成,很可能从小就开始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图源:参考资料[1]口腔期指的是从初生到周岁这段时间,婴儿通过吮吸、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在这一阶段,口唇是重要的感受器官,如果婴儿从吮吸手指等口腔活动中得到满足,长大后就会形成乐观开朗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总是被家长打断,就可能出现悲观、猜忌、苛求等负面的口腔性格,更多出现贪吃、酗酒、咬指甲、撕嘴皮等行为。不过这个时期的儿童年龄太小,尽管表现出了某些人格特征的雏形,但并不稳定,受到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童年创伤经历。2017年卢布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Siek等人,对一位16岁拔毛癖女性患者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童年创伤经历诱发了拔毛行为的出现,而患者在事件发生后缺乏安抚和关注,这导致其拔毛行为持续了数十年。而且2006年发布在《临床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也表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与BFRB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也就是说,撕嘴皮、啃指甲、揪头发等习惯,是人们在应对童年伤害中,因为无法从外界获取安慰,只能形成的一种自我舒缓、调节的手段。此外,变色龙效应还表明,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尤其是父母等权威的姿势、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果父母有撕嘴皮等行为,那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撕嘴皮的习惯。图源:图虫创意而相比有些人从小到大就爱撕嘴皮,有些人会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突然喜欢上了撕嘴皮。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调节情绪的需要。人在被焦虑、压力、无聊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驱动,又不知所措的时候,会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时不需要其他东西、有手就行的撕嘴皮、啃指甲等行为,能够提升情绪,产生成就感,就成为解压的好方法。2014年Roberts等人发表在《临床心理学评论》的论文表明,有BFRB行为的人并患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几率较高。来自外部的压力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但他们能够通过BFRB进行适应性调节。但有些人为了避免撕嘴皮、啃指甲等行为,会进一步产生紧张等情绪,从而加重了BFRB,陷入BFRB行为和情绪调节的恶性循环。事实上,这种情绪调节其实是一种心理的代偿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实现最初的目标时,通过其他类似的方法,来代替和补偿。人们的负面情绪往往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为无法实现期望的目标,或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努力和成本过多,而感到沮丧、焦虑和压力。这时候起皮的嘴唇出现在你眼前的镜子中,或被你的手触摸、感受到了,情不自禁就想要通过“撕”这个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向外发泄、释放自己的情绪。随着嘴唇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平顺,那种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的成就感和征服欲,甚至是破坏欲,就取代了先前的负面情绪。而又因为嘴唇的修复能力较强,就算撕破皮了也能很快恢复,于是撕嘴皮就成为了“成本低、见效快、可重复”的代偿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撕嘴皮等类似行为的进行,还存在着自我梳理欲望的驱动。有网友表示“受不了嘴唇不平顺”,正表明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苛刻要求,通过撕、剥、啃、咬来改善身体上的瑕疵和缺陷,提升身体自尊,即个体对自己身体或外表的评价。也就是说,较低的身体自尊,意味着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会促进撕嘴皮等BFRB行为的发生。撕嘴皮,又痛又上瘾起皮的嘴唇不好看,但撕到出血发炎的嘴唇,也让不少人“痛并快乐着”,而这种快乐更多指的是心理上的渴望需求被满足。为什么撕嘴皮又痛又上瘾?一些研究者认为BFRB的特征是异常的重复性行为,本质上属于“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ICDs)。冲动控制障碍指的是在过分强烈的冲动和欲望驱使下,出现某些难以控制的异常行为。而冲动控制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过多,会导致皮质-纹状体系统失衡,破坏前额皮质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功能,增加冲动控制障碍易感性。此外,2016年Berridge等人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的论文阐述了多巴胺在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想要”(Wanting)和“喜欢”(Liking)是大脑中分开表征的两种信号,由不同的大脑系统介导,与多巴胺密切相关的是“想要”而不是“喜欢”,这就意味着多巴胺的过度反应会带来强烈的欲望,即过度的“想要”,“想要”远大于“喜欢”,最终形成成瘾行为。“想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图源:参考资料[8]所以,不受控制地撕嘴皮,说明大脑的多巴胺奖励系统失调了,这会导致撕嘴皮上瘾,而撕嘴皮上瘾后,更多带来的是想要做这件事的感觉,从中获得的快乐反而会不断变少。而且一直撕嘴皮,很容易诱发唇炎,让唇部黏膜反复干燥起皮、肿胀疼痛、结痂等,严重的会让嘴唇看起来像是“香肠嘴”,并且炎症会蔓延到嘴唇周围皮肤和口腔内部,影响面部观感和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下一次有意无意撕嘴皮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嘴唇。参考资料[1] 何东亮. 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辩证思想[J]. 苏州大学学报, 2001, (04): 131-135.[2] 张蓉.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规范偏差行为的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 (06): 115-116.[3] Flessner, C. A.,Conelea, C.A.,Woods, D. W.,et al. Styles of pulling in trichotillomania: 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symptom severity,phenomenology,and functional impact[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8,46 (3):345-357.[4] Gershuny, B. S.,Keuthen, N. J.,Gentes, E. L.,et al. Curren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history of trauma in trichotillomania[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6,62(12):1521-1529.[5] Siek,A., Makarewicz,A., Łobejko,Ł., et al. “Pulling hair out of the head” - the importance of traumatic family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richotillomania symptoms - case report. Current Problems of Psychiatry, 2017, 18(4) 367-377.[6] Roberts, S., O’Connor, K.,Bélanger, C., Emotion regulat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models for 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4,33(6):745-762.[7] Altenburger, E. M.,Tung, E. S.,Keuthen, N. J., Body esteem in adolescent hair puller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2014,3(2):124-127.[8] Kent C. Berridge, Terry E. Robinson. Liking, Wanting and the Incentive-Sensitization Theory of Addiction[J]. Am Psychol, 2016, 71(8): 670–679.[9] 曹婷婷, 李苏亚, 任冰焱, 李在望, 奚广军, 张剑平. 帕金森病冲动控制障碍研究进展[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 15 (02): 111-113.[10] 刘黔芳. 帕金森病的冲动控制障碍[D].重庆医科大学,2015.[11] 简单心理. 咬指甲、拔头发、抠死皮:为什么我们停不下来? 2023.[12] 返朴. 关于成瘾,我们有很多误解丨展卷. 2023.作者:林秋锦编辑:陈燕妮值班编辑:敏敏「哎呀我兔商店」点击图片阅读 | 江西小炒,怎么在浙江火了?点击图片阅读 | 和瑞士又没关系,为啥要叫瑞士卷?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为什么刘亦菲总爱撕嘴皮
作者:admin
2024-03-27 13:50:03
0
- 下一篇: “不可一世”周立波近况曝光,消失6年的他,早已走上一条不归路
- 上一篇: 怀孕39周胎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