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sumif函数的几种常见用法

作者:admin      2024-05-26 19:00:00     0



sumif函数的几种常见用法,今天小编就通过数据实例详细了解这个sumif函数:

这个例子中的发生额总计直接求和就行了,根据科目划分统计发生额就需要用到sumif了,根据sumif的基本格式sumif(条件列,条件,求和列)我们不难得出公式:=SUMIF(E:E,H8,F:F),有时候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可以不选择整列范围,=SUMIF($E$2:$E$19,H8,$F$2:$F$19),结果也是一样的。

再看统计大于100的发生额数量,这个又该怎么套公式呢?条件列是发生额,条件是大于100,求和列也是发生额,公式做法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的条件,我们输入>100时并没有加引号,但是当点到求和范围的时候,自动给加了引号,因此需要我们注意,当使用sumif函数的时候,如果条件不是引用单元格内容,而是具体条件,必须加引号(英文的双引号)。

看这几个公式的写法:=SUMIF($E$2:$E$19,”邮寄费”,$F$2:$F$19),统计邮寄费;=SUMIF($E$2:$E$19,”<>邮寄费”,$F$2:$F$19),统计除邮寄费之外的发生总额,这个也可以写成:=SUMIF($E$2:$E$19,”<>”&H8,$F$2:$F$19),也就是说,如果条件里含有>(大于),<(小于)和<>(不等于)并且有单元格引用的时候,要用&连接比较符号和单元格。

另外, =SUMIF(F2:F19,”>100″,F2:F19),大于100的发生额总计也可以写成=SUMIF(F2:F19,”>100″),当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一样的时候,求和区域可以省略不写。

再看一类特殊的情况,如下图(点击本文最后的阅读原文去下载数据源或者自己模拟一个):

类似银行卡号,账户号这些超过15位的数字,要用来作为统计条件的时候,如果不做特殊处理,将根据前面15的数据判断,最后三位直接被无视了,比如上面这个例子,=SUMIF($A$2:$A$14,F3,$B$2:$B$14)

公式这样写原本没错,但是会发现,标红色的都被重复统计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条件进行处理,=SUMIF($A$2:$A$14,F3&”*”,$B$2:$B$14),加了个&”*”,结果就对了。

在用countif时也有类似的情况,处理方法一样。

再看下一个例子之前,先大概说一下通配符,也就是?和*,一个?只能代替一个任意字符,*可以代替任意多个字符,比如:一部门,2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用?部门就可以包括一部门和1部门,而要代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就可以用??部门来表示,用*部门就可以一次包括这几种情况。如果没理解也不要紧,还是通过例子来说明:

这里我们要统计各车间的发生额总计,就要用到通配符了,否则就得一个一个车间用sumif求和然后再总计,=SUMIF(D2:D9,”*”&H4,F2:F9)这个公式和=SUMIF(D2:D9,”*车间”,F2:F9)效果一样,原因可以自己想想,其实前面也有类似的说明。

最后看一个不太常见的例子,也可以看做是多区域的条件求和,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sumif中两个范围的内涵:

如果都是两列两列单独统计很容易理解,但是现在是五个两列并存的,是不是要五个sumif呢?=SUMIF($A$1:$I$11,L3,$B$1:$J$11)其实用这样一个公式计算就可以了,可以看到这里的条件范围和求和范围是两个区域,也就是说,sumif其实是可以按照两个区域对比条件去进行求和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条件区域和求和区域必须一一对应。至于是一列还是一个区域都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上面这些例子,对于sumif的理解应该更加透彻了,如果在你的工作中遇到sumif应用的案例,也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探讨!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