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表格中求和几种的操作方法?工作中我们用函数公式对数据进行求和时,数据都是没有单位的,所以可以轻松完成数据求和,可是按照我们的习惯,数据后面本应该有一个单位的,这样的数据要怎么求和呢?
1.数据+普通单位
在物料领取登记表中,我们习惯在数据后面写上单位,如12本、15本等。在excel中,数字加了文本,就变成了文本,无法直接求和。
如下图所示的表格中,对F列“数字+文本”型数据求和,无法直接用SUM求和。
你能解决吗?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3种方法。如果你还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欢迎留言分享哟!
第一种方法:分列法
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分列的方式,去掉“本”字。
(数据分列我们前面有专门的教程讲过,点击可查看:《Excel中输入日期最快的方式竟然是数据分列!》)
选中F列数据,点击“数据”—“分列”—“分隔符号”,可以看到如下所示的对话框。
以分隔符号作为分列依据的时候,对应的符号就会变成分割线,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本”变成分割线。勾选“其他”,在后面输入“本”。在下方的数据预览中,立刻可以看到“本”变成了分割线。
点击完成,数据中只有数字了。
选中F列数据区域,点击“公式”—“自动求和”—“求和”即可完成求和。
第二种方法:替换法
上期教程给大家讲过查找替换工具可以批量删除字符,这里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选中F列数据区域,按替换快捷键CTRL+H,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查找内容”输入“本”,“替换为”后面不输入任何字符。
点击“全部替换”,F列的“本”全被删除,这时再进行和前面一样的求和操作即可。
脑洞大开第三种方法:自定义格式法
前面两种方式都是去掉“本”字后对数据求和,那么我们有没有方法可以不删除“本”字依然可以求和呢?当然有!
选中数据区域,首先用前面的任意一种方法去除“本”字。
保持数据的选中状态,然后按ctrl+1快捷键,弹出“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点击“自定义”。
类型选择“G/通用格式”,然后在“G/通用格式”后面输入“本”字。这里的“G/通用格式”表示数据是常规数据,在后面加入“本”字,只是让数据后面附带一个字符,并没有改变数据的格式。
点击确定后,数字后面有了单位“本”。这时的数据是靠右对齐的,表示是常规数据而非文本,而文章开头的原始数据是靠左对齐的,表示是文本。(数据靠右,文本靠左。)
我们来验证一下,看是否能够求和。
和前面的操作一样,选中数据后,点击“自动求和”,可以看到如下结果,虽然数字后面有单位,但是依然可以进行数学运算。
2.数量级单位
我们做公司流水,当数额特别大时,数字后面会带一个“万”或者“亿”,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数据也都靠左对齐,所以无法直接求和。此时数字后面的文本不再是普通单位,而是数量级单位,表示数据的大小,所以不能使用分列或者替换的方式将它删除。这时如何进行求和运算呢?
我们可以将“万”和“亿”换算成数据后再做求和运算。
第一种方法:替换为科学计数数据
选中数据区域,按ctrl+H快捷键,在对话框中,“查找内容”后输入“万”,“替换为”后输入“E+04”。 “E+04”表示10的4次方,也就是一万,如此替换就把文本数据变成了用科学计数法书写的数据。
点击“全部替换”,可以看到含有“万”的数据都变成了科学计数数据。
以同样的方式,将“亿”替换为“E+08”,表示10的8次方,也就是一亿。
点击“全部替换”后,数据都变成了科学计数数据。
选中数据区域后,点击自动求和对数据进行求和。
第二种方法:自定义格式法
如我们希望求和之后数据统一以“万”级显示,那和前面一样使用自定义。
选中数据区域后,按ctrl+1,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自定义”,在“类型”下输入“万”的自定义数字格式“0!.0,万”。
然后点击“确定”,可以看到数据结果。
此时显示出来的数据,小数点后默认进行了四舍五入,只保留一位小数。若想看数据原始的样子,可以在编辑栏看到。
好了,今天我们的教程就到这里。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