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宁德时代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前的超级科技日上,发布了三款全新技术,分别为钠新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以及骁遥双核电池,使用相关技术的纯电车型续航里程可超1500km,部分产品将于下月投入量产。
○ 钠新电池
随着新能源车型的普及,作为动力电池组必备的锂,价格一路走高,成为前些年影响相关价格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钠资源储藏丰富,地壳中是锂资源储藏量的400+倍,成功开发开发钠离子电池有助于摆脱对锂资源依赖,降低成本。
宁德时代将自家钠离子电池命名为钠新电池,其中包括乘用车动力电池与商用车蓄电池两大方向。二者均能实现-40℃至70℃的全温域适配,其中,-4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90%的可用电量。仅剩10%SOC的极端状态下,钠离子电池仍可做到极低衰减。
乘用车动力电池部分,能量密度可达175Wh/kg,为当前全球同类电池最高,相关参数与磷酸铁锂电池十分接近。根据发布会公布资料,钠新电池同样可可做到充电峰值速度峰值5C,以及500公里续航,同时还能保证超1万个循环的寿命,同时大幅降低维护成本。安全性上,钠新电池从材料本征层面消除电池热失控中的助燃因素。
另外,在商用车领域重卡上使用的24V启驻一体的钠离子蓄电池,使用寿命突破8年,全生命周期总成本较传统铅酸蓄电池降低61%。同时具有全电量深度放电、-40℃一键启动、久置一年可启动的技术优势。
○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
宁德时代今日公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同样是磷酸铁锂电池,可以做到兼具800公里续航和峰值12C超充速度,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可实现1秒2.5公里的速度。在-10℃低温环境下,15分钟可从5%补能至80%SOC。亏电状态下,依然具备830kW的输出功率;在-10℃低温亏电的环境下,依然可以较好满足动力需求。
○ 骁遥双核电池
骁遥双核电池是此次宁德时代技术发布会的重点,它包含了双核架构、自生成负极等技术。双核架构技术是指一个动力电池组拥有两个“独立能量区”,针对高、低压系统形成双核备份,以此达到动力输出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多重目标。从而在软硬件层面为日后L3、L4级智驾技术提供更稳定可靠的基础保障。
“自生成负极技术”是原子层级的技术突破,搭载相关技术后,电池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动力电池组空间内可以配置更多的电量,从而延长续航里程。
另外该技术亮点在于可以在一个电池组内灵活适配各种材料体系,比如钠-铁、钠-铁、钠-铁,其中搭配三元体系时,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至1000Wh/L以上。
材料组成
技术看点与量产效果
钠-铁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
利用钠新电池的低温性能,远超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使用感受。
铁-铁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
轴距接近3米的车型上实现千公里纯电续航,同时每公里使用成本低至1毛钱。
三元铁/双三元双核电池(三元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
主能量区三元电池充电倍率峰值可达12C,能提供超1兆瓦的强劲动力,当电量低至20%时仍可输出超600KW的功率,由三元电池+三元自生成负极电池搭配的“双三元”双核电池,在轴距3米的轿车上配电量可突破180KWh,纯电续航里程突破1500公里。
此外,双核以及多核架构将不只限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根据计划也可以在电动巴士、重卡、飞机、船舶、工商业等全领域落地,从而做到更快均摊研发、制造成本,同时还会进一步加快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进程。
写在后面的话:
即便今天智能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用来宣传自身产品的利器,但作为一台交通工具,车辆续航里程这个基本性能仍旧是左右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电池仍旧占据重要位置。此次宁德时代公布的新技术势必会从成本以及性能上对市面已有产品提出挑战,同时它又如何面对几年后实施的新国标也让人心怀期待。(图/文 汽车之家 唐朝)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