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的制作方法

作者:admin      2022-07-12 23:02:13     712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1.本实用新型涉及不停车称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背景技术: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动态称重传感器通常安装在道路上并且至少部分地延伸跨过道路的宽度,以随着车辆移动经过传感器而测量沿着道路行驶的车辆(例如,汽车和卡车)的动态地面力。来自动态称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通常用于计算车辆的轮轴重量,并且这样的信息可以用于确定是否有任何车辆不符合设定的规定(例如,超重),用于未来的基础设施规划等等,现有的动态称重传感器在安装时会使用调节条对传感器的位置进行支撑,然后灌注水泥与地面一体化。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对动态称重传感器安装时无法根据不同的路面与宽度对传感器的位置进行自由调整,从而造成在特殊路段很容易导致传感器无法全面覆盖,进而造成对车辆行驶时数据的检测精确性大大降低,并且很可能存在一定的检测盲区,为此提出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包括调节条和多个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的上端活动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调节条,多个所述调节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箱,所述安装箱内活动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条上设有两个等距离分布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通过扎带相互连接,所述安装箱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卡板,所述安装箱内设有卡接机构。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等距离或非等距离的并排式分布,通过并排式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的设置,可对车辆的重量进行检测。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间隔交叉式分布,通过交叉式分布的设置,既对车辆偏移车道左右的位移进行检测,又可对车辆的重量进行检测。8.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机构包括与卡板侧壁固定连接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滑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设于卡块上,所述卡板的下端与安装箱的底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通过限位槽与限位块的设置,可对卡块转动时起到限位作用。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箱的上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夹板,所述夹板与安装箱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通过夹板与第二弹簧的设置,增加了对调节块的固定作用。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调节块的下端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卡槽,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的下端活动设于凹槽内,通过把手的设置,方便了对调节的拿取。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条、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凹槽和调节块的设置,通过并排式和交叉式布局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和路面宽度自由调整,避免特殊宽度路面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从而真正达到全路面覆盖安装,不仅可以精确检测正常行驶车道的车辆数据,也可以精确检测行驶过程中车辆偏离车道的位移,同时可以解决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对接位置检测盲区的问题,使现有以车道为单位分散组合式动态汽车衡,提升为以全路面宽度为单位的整体式汽车衡,又通过通孔和扎带的设置,方便了将调节条设于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上,进而方便了利用调节条对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位置的调节工作。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箱、卡板、限位块、限位槽、卡块、第一弹簧、夹板、第二弹簧和卡槽的设置,方便了讲话调节块安置于安装箱内,进而方便了对调节块的随时取用,又通过把手的设置,方便了对调节块的拿取。附图说明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并排式分布结构示意图;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交叉式分布结构示意图;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箱内部结构示意图;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板结构示意图20.图中:1、调节条;2、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3、安装箱;4、调节块;5、通孔;6、扎带;7、卡板;8、限位块;9、限位槽;10、卡块;11、第一弹簧;12、夹板;13、第二弹簧;14、把手;15、卡槽;16、凹槽。具体实施方式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22.实施例1:23.请参阅图1和图3-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包括调节条1和多个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的上端活动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调节条1,多个所述调节条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箱3,所述安装箱3内活动设有调节块4,所述调节条1上设有两个等距离分布的通孔5,所述通孔5与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通过扎带6相互连接,所述安装箱3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卡板7,所述安装箱3内设有卡接机构。24.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等距离或非等距离的并排式分布,通过并排式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的设置,可对车辆的重量进行检测。25.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与卡板7侧壁固定连接的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的一端滑动设有限位槽9,所述限位槽9固定设于卡块10上,所述卡板7的下端与安装箱3的底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随着卡板与卡块的移动,进而可带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部滑动,从而可起到对卡块转动时的限位作用。26.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3的上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夹板12,所述夹板12与安装箱3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通过夹板与第二弹簧的设置,增加了对调节块的固定作用。2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块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14,所述调节块4的下端设有多个等距离分布的卡槽15,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的下端活动设于凹槽16内,通过把手的设置,方便了对调节的拿取。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前,先根据需要在路面上开设与行车方向垂直的相应凹槽16,之后使用时,先将扎带6的一端穿过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的底端,之后再将扎带6的两端穿过通孔5,然后系上扎带6,从而完成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与调节条1之间的相互固定,然后将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放置于凹槽16内,当路面出现不平整问题,需要将调节块4放置于调节条1底端的相应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把手14将调节块4抽出安装箱3,然后进行调节,直至将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和路面平整度调节一致,调节完成后将水泥注入凹槽16内,完成将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灌封安装和路面保持一致化,最后将调节块4重新插入至安装箱3内部,随着调节块4的移动,进而先通过卡块10带动卡板7向下移动,然后再通过第一弹簧11的设置,使得卡块10卡入卡槽15内部,进而通过夹板12与第二弹簧13的设置,完成对调节块4的安装。29.实施例2:30.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条形传感器安装布局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多个所述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等距离或非等距离的并排式分布,通过并排式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的设置,可对车辆的重量进行检测。31.通过将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采用(2+)+(2+)布局方式,即在路面上采用2排或更多排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用于对车辆的重量进行检测和2排或更多排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用于对车辆偏移车道左右的位移和重量进行检测,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延垂直行车方向不同位移进行安装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路面和路面宽度自由调整,避免特殊宽度路面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从而真正达到全路面覆盖安装,不仅可以精确检测正常行驶车道的车辆数据,也可以精确检测行驶过程中车辆偏离车道的位移,同时可以解决条形称重传感器本体2对接位置检测盲区的问题,使现有以车道为单位分散组合式动态汽车衡,提升为以全路面宽度为单位的整体式汽车衡。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觅知网授权图片,PxHere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